高薇
兩種藥物對陣發性室上速轉律的效果對比
高薇
目的對比普羅帕酮和胺碘酮注射液治療陣發性室上速的臨床效果。方法陣發性室上速患者60例, 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觀察組靜脈滴注普羅帕酮, 對照組注射胺碘酮,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均為93.3%,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平均復律時間(14.46±5.52)min, 對照組的平均復律時間(27.32±8.81)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7%,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普羅帕酮見效快, 患者耐受差, 對嚴重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較為適用;胺碘酮見效慢, 且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適應證更廣。
普羅帕酮;胺碘酮;陣發性室上速
1.1一般資料 60例陣發性室上速患者中, 男34例, 女26例;年齡45~75歲, 平均年齡(60.6±11.3)歲;體重40~80 kg,平均體重(61.2±11.2)kg;平均心率(120.5±21.6)次/min;平均收縮壓(127.7±16.5)mm Hg(1 mm Hg=0.133 kPa) ;其中高血壓26例, 心臟瓣膜病14例, 肥厚型心肌病11例, 慢性肺病7例, 另外2例原因不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都要進行一定的治療處理, 吸氧、支持性治療也必不可少。觀察組用普羅帕酮注射液進行治療, 具體用量是70 mg的普羅帕酮結合30 ml 0.9%的氯化鈉溶液進行注射;對照組患者靜脈推注胺碘酮, 用150 mg的胺碘酮結合20 ml 0.9%的氯化鈉溶液進行注射。兩組都是靜脈給藥, 時間控制在20 min之內[1]。在心電監護下分別記錄兩組的轉律時間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3效果評定標準 顯效:轉律時間在10 min以內。有效:轉律時間在20 min之內。無效:病情無改善, 甚至有加重情況。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效果對比 采用普羅帕酮治療的觀察組有效率為93.3%, 與采用胺碘酮治療的對照組一樣,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臨床效果對比[n(%)]
2.2兩組患者的復率時間和不良反應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復率時間(14.46±5.52)min, 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復率時間(27.32±8.81)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中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發生, 觀察組:心悸4例, 胸悶、血壓下降、頭暈、心動過緩各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7%。對照組:心悸1例, 胸悶1例, 心動過緩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普羅帕酮見效快, 患者耐受差, 不良反應率高;胺碘酮見效慢, 不良反應少, 適應證更廣。當前, 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藥物很多, 本次研究表明,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經過這兩種藥物治療后, 臨床癥狀都有所改善, 采用普羅帕酮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 與使用胺碘酮治療的對照組患者一樣,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張慧萍等[2]人的研究結果相符合。
胺碘酮屬于Ⅲ類抗心律失常疾病的藥物, 能夠通過阻滯Na、K、Ca通道, 達到減慢心臟傳導的效果, 其作用機理較為復雜, 起效較慢;普羅帕酮就屬于Ic類的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 可明顯阻滯Na通道, 重度抑制0相除極及減慢傳導,起效快速。本次研究結合馬康勝等[3]的研究成果, 發現普羅帕酮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 尤其以心悸最為明顯, 對人體心肌有負性心肌作用;而胺碘酮的藥理作用時間較長, 可以對心臟周圍的阻力血管和冠狀動脈進行擴張, 患者的不良反應也較少, 適應證也較為廣泛。
總之, 普羅帕酮和胺碘酮對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治療各有特點, 臨床上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
[1] 霍秋玉.胺碘酮和普羅帕酮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療效對照研究.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2, 16(19):105-106, 109.
[2] 張慧萍, 郭偉民, 魏曉霞, 等.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急診科不同治療方法比較.臨床醫藥實踐, 2010, 19(1):23-25.
[3] 馬康勝, 陳志偉, 梁宇梅.胺碘酮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臨床觀察.中外醫療, 2014, 33(5):94-95.
2014-07-04]
110016 遼寧省人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