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鴻斌 于柏清 李志勇 杜振歡
針刺配合注射治療腰骶痛35例臨床觀察
余鴻斌 于柏清 李志勇 杜振歡
目的探討針刺配合注射治療腰骶痛的療效。方法70例腰骶痛患者采取自愿選擇的方式分為注射組和針刺組, 各35例。注射組在病變脊神經后支出孔注射消炎止痛液配方10 ml, 針刺組在注射組的基礎上配合針刺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注射組總有效率85.7%, 針刺組總有效率為94.3%,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配合注射治療腰骶痛療效肯定, 安全方便,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腰骶痛;針刺治療;注射療法
1.1一般資料 70例腰骶痛患者中女37例, 男33例, 年齡18~68歲。其中單側痛43例, 雙側痛27例, 病程0.5個月~12年, 均無明顯外傷史, 均確診為腰骶痛患者。將門診及住院的確診患者, 根據隨機分組的原則分為注射組和針刺組, 各3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疼痛區域等方面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診斷依據 ①在彎腰時突然出現腰困腰痛不適, 腰呈板狀腰。②急慢性腰痛可伴臀及股后外側疼痛, 痛不過膝。③有單側腰骶部疼痛或雙側腰骶疼痛, 伴或不伴有向同側臀部放射痛。④女性經產婦、有慢性腰骶痛者較多, 但近期無癥狀。⑤有受風受涼病史, 有在潮地居住史, 有勞累病史及腰骶痛慢性發作病史。⑥體征:根據疼痛區必分布在某一椎體上的特點, 在該椎體上有三個壓痛點, 分別是棘突、小關節及橫突, 并有向主痛區放射的特點。壓痛明顯點多在外側橫突。⑦X線顯示:可見椎體旋轉的跡象, 正位片顯示雙側椎弓根距不等, 雙側椎體外緣間距不等, 雙側小關節間隙不等, 側位片顯示椎體后緣雙影征[1]。
1.3治療方法 患者采取俯臥位, 在其腹下墊枕, 由X線片定位出病變脊神經后支出孔的體表投影, 用記號筆做好標記。注射組:應用長7號針, 由標記點垂直刺入, 直達橫突根部后,再向上滑過橫突進入約5 mm , 回吸無血液抽出, 然后注入消炎止痛液10 ml。2次/周, 4次為1個療程。消炎止痛液配方:2% 利多卡因注射液3 ml, 維生素B12注射液 1 mg, 曲安奈德注射液20 mg, 加注射用水至10 ml。針刺組:在注射組的基礎上加針刺。取穴如下:主穴:腎俞、氣海、大腸俞、關元、腰陽關、命門、環跳、委中。以部位來決定針刺深度,一般0.5~3寸, 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 期間行針2次, 1次/d, 7次為1個療程, 2個療程中間休息2~3 d。兩組均在15 d后統計數據。
1.4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癥狀消失, 無腰痛腰困等癥;顯效:腰部僅有輕微不適, 無壓痛及困痛;好轉:經治療后,較前有緩解;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甚有惡化??傆行?(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單向有序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針刺組與注射組療效結果比較 針刺組總有效率94.3%,注射組總有效率85.7%, 兩者經過SPSS統計分析。針刺組Ridit均值0.5916, 注射組Ridit均值0.4084, 95%的可信區間,針刺組為 0.4996~0.6836, 注射組為 0.3164~0.500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58)。

表1針刺組與對照注射組療效結果比較[n (%), %]
患者, 男, 49歲, 2014年4月來診。主訴:反復腰骶部疼痛7年余, 加重10 d?;颊咭驈澭崛≈匚锊簧髡T發腰骶疼痛。診斷為腰骶痛。采用穴位注射及隨癥采用針刺治療。治療當天疼痛緩解, 僅有雙側臀部困脹不適。經5 d治療后雙側臀部困脹緩解。治愈出院。
腰骶痛是以腰骶部疼痛困重為主癥的一類疾病, 是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多發病常見病。以前對腰骶痛的診斷多以疼痛部位及壓痛點為主要依據。分別診斷為:腰肌勞損、椎間小關節綜合征、腰肌筋膜炎、腰三橫突綜合征、臀上皮神經卡壓癥等, 本病多有病程長, 發作周期短, 經久難愈, 常被醫學界稱為難治性腰痛。隨著對脊神經后支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對腰脊神經后支的研究, 使腰骶痛的診治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4.1腰脊神經后支解剖特點和致病因素 脊神經于椎間孔外側處分行出粗細兩支, 較粗者為前支并構建成腰骶叢, 較細者為后支并經骨纖維孔后再分內外兩側分支。外側分支經由橫突后背側下行, 其分支組成臀上皮神經;內側分支沿上關節突外側面下行, 穿過乳突與副突之間的纖維管再向下行,下降至三個椎骨平面, 最后由正中線附近穿出筋膜分布于皮下, 其支配區域在椎間關節連線與正中線之間肌肉組織[2]。腰脊神經后支受擠壓引起其支配的腰骶部筋膜及股骨疼痛。
4.2針刺合封閉治療腰骶痛的機制 注射療法是將營養神經消腫止痛的藥物直接注射入腰脊神經后支出孔, 以緩解肌肉痙攣, 神經水腫, 化解局部無菌性炎癥, 從而在臨床上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針刺組是在注射組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療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此病病位在椎間關節連線與正中線之間, 該病位為膀胱經行走及支配區域, 因而治療本病多采用足陽明膀胱經背部內側線上的背俞穴, 如L2~3神經后支出孔為腎俞穴等。由腰脊神經后支分布特點可知, 其病變神經多是在痛處以上三個節椎的橫突上緣處。采用針刺來刺激相應部位節脊后神經內側支周邊組織, 以激發神經功能, 消除神經水腫, 緩解肌肉痙攣, 加快血液循環, 促進病情恢復[3]。
綜上所述, 在局部注射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針刺合注射治療腰骶痛, 使該病從病因上得到了治療, 療效確切,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1] 韓濟生, 倪家驥.疼痛學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 111.
[2] 于尚偉.針刀治療腰神經后支痛 36 例臨床觀察.中國醫學創新, 2009(31):55-56.
[3] 田永紅, 楊培俐.針刺脊后神經內側支區治腰骶痛.內蒙古中醫藥, 1996(S1):48.
2014-08-07]
332000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