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仕敬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一場課堂教學創新改革在全國各地不斷展開。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摸索出一條真正適應現代課堂教學,適應學生需要的課堂教學的路子,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創新的課堂教學中,感悟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關鍵詞:創新;分層;技巧;活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根據這個要求,語文教學必須進行創新,打破有礙于發展學生智力的教學舊模式。
一、分層次的備課創新
歌德說:“不斷變革創新,就會充滿青春活力,否則,就可能變得僵化。”我們語文老師也正是沒有做到創新,老是按照老一套方法備課,表面看來,教案中幾個環節寫得很完整,可以說面面俱到。但仔細一想,你備的內容是否適合到哪個層次的學生?優生是可以接受到的,但差生能聽得進去嗎?我們每個班的學生智力都有好、中、差,這些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的接受能力,回答問題的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如何把這些學生調動起來,讓他們從不同的途徑學到自己應要學到的知識?備課上要做到分層次。
所謂分層次備課,就是把成績優、中、差的學生回答的問題,堂上要練習的內容,課后作業的題次、深淺等都要在備課上清晰地反映出來。比如,我備我國現代作家、學者胡適的《我的母親》,我是這樣設計分層的:首先,我把班中的學生分成三個層次,然后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進行提問,例如A.差生:哪句話概括母親的形象特點?B.中等生: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C.優等生:從這些事情突出母親的什么品性?顯然,差生回答的問題比較容易,可以直接在課文中找出來,甚至,只是一句。而中等生回答的問題,雖然可以在課文中直接找出來,但寫了母親的事有五件之多,找出來要有一定的時間和難度,這比起差生要回答的問題難度大得多。優等生回答的問題既不在課文上找出來,又要根據這五件事中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如果沒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是很難概括出來的,這比起前兩種,難度更大。至于課堂上的練習,課后的作業,也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不同層次的題目。只有做到這樣,學生才能好學、樂學,教學成績才能提高。
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技巧創新
俗語說:“教學有法,卻無定法,貴在得法。”怎樣得法,關鍵在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技巧要創新。以往一上課時總是那句“同學們,請打開第幾課或第幾頁”,接著就是照本宣科,書上怎樣寫,老師就怎么講,沒有一點創新的味道。學生聽慣了,自然感到一點味兒也沒有,睡覺、講話這些不在話下。因此,創新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顯得更加重要。如何做到創新?
首先,課前要做到“吸”。“吸”指的是吸引,也就是說,一上課要把學生的精神狀態吸引過來。怎樣“吸”?我教學生閱讀《出師表》前,我是這樣引入的——我問學生:“諸葛亮這個名字你們聽過嗎?”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笑著說:“聽過”,“那你們想不想聽諸葛亮的有關故事呀?”他們聽說要講故事,開心得不得了。我給他們講了《空城計》的故事,當講到曹操軍隊攻打到城門前,看到諸葛亮十分悠閑地在城門上彈琴時,同學們有的為諸葛亮而感到擔心,有的為諸葛亮這種泰然自若而感到自豪。當故事講完后,學生意猶未盡,還想繼續聽,這時我便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了。
其實,課前想把學生的精神狀態吸引過來,方法還有很多,如適當設疑,制造懸念,或做一個實驗,或提問題等等都可以。但不能夠為博得一陣子滿堂大笑而脫離本節課的內容,生搬硬套,嘩眾取寵這是不可取的。
接著,課中要做到“巧”。所謂“巧”,就是“巧妙”。老師的提問要做到巧妙,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做到巧妙。怎樣巧妙提問題?第一,提問的內容要有重點。一篇文章,要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有很多,對一些比較簡單的,學生一看就明白的內容,一般不用提問,對一些緊扣文章主題,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理解的問題要多問,但問題要適中,防止難度過大,問到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學生答不上來,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壓力,挫傷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要做到既科學、又系統的提問,運用巧妙的提問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第二,提問的學生要有均衡性。我們老師上課提問往往有這樣的誤區:對差生的提問一般都答不出來,浪費時間,對中層生的提問,回答都不完整,對優等生的提問,回答既完整,又有創新性。因此,上課時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提問優生的。這表面上看來,對老師上課有利,至少不用拖時間,但這樣一來,阻礙了學生的均衡發展,這樣做也有失公平。要杜絕這種思想,首先思想上要放開,不要老是“怕”,怕這怕那。其次,在方法上要創新,用更多更好的創新方法,撬開差生閉塞的“大門”,讓他們在課堂上想答問題,大膽回答問題。只有這樣,學生的知識水平才能均衡發展。第三,提問要適時。每個學生的聽課注意力都不同。如果我們能根據學生不同的注意力來適時提出相應的問題,這樣做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一個學生全神貫注地聽你課的時候,只要你輕輕地說:“請這位同學回答”,他一定會答得輕松愉快,因為這位同學被你精彩的講解深深吸引。當一個學生精神分散的時候,這時你微笑著:“請這位同學回答”,他可能回答得比你想象的還要好,因為你適時地“救”了他。當一個學生準備與其他同學講話的時候,這時你用眼睛看著他說:“請你回答這個問題”?他可能會把問題答完,因為你適時地阻止了他犯錯。
三、授課方式創新
一直以來,我們授課時,一般先把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然后做練習或作業,這樣來鞏固學習課文知識,但這種舊的授課方式已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也不適宜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要打破這樣舊的授課方式,必須要創新,做到先練習后授課。這種方法,我們稱為“發現法”,它的好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當一節課開始前,老師根據課文重點、難點,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用十多分鐘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時,你可以從中發現,全班學生都會沉浸在思考問題中,這比起授課后再練習更有新鮮感,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有想弄懂問題的勁頭。這樣可以防止學生跟著老師走的弊端。也防止了學生機械性的找答案,大大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發現法”主要特點是,把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課前練習,可以清楚地知道:老師要我們理解課文哪些內容,學哪些知識。在做練習的時候,也發現哪些知識自己還未弄懂,課堂上自己要向老師提問哪些問題?學生會帶著這些問題,專心聽老師講課,這些疑難的問題會迎刃而解了。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要想學生智力得到均衡的發展,分層次備課創新是關鍵,閱讀課文的技巧創新是重點,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授課模式創新是良方。創新,讓課堂真正活起來。
(作者單位 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集成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