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靜,江文慧
(1.湖北工程學院 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2.湖北工程學院 經管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3.湖北工程學院 圖書館,湖北 孝感 432000)
女性:老年化,貧困化與社會保障
——基于社會排斥的視角
程 靜1,2,江文慧3
(1.湖北工程學院 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2.湖北工程學院 經管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3.湖北工程學院 圖書館,湖北 孝感 432000)
老齡人口女性化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發展趨勢,而高齡人口女性化是其中非常顯著的特征;伴隨而來的是貧困的女性化。從社會排斥的視角分析了女性貧困的根源,并探討了女性社會保障的必要性與現實性。最后,在此基礎上,重點闡述反社會排斥與反貧困,提高女性社會保障水平的實現路徑。
老年化; 貧困;社會保障;女性化
1.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自1999年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發展迅速。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居世界首位,約占其總量的五分之一。1999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達到8679萬人,占總人口的6.9%;201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達到12714萬人,占總人口的9.4%。由圖1可見,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遞增趨勢,并且增速明顯,年均增長0.18%。總而言之,我國老齡化發展迅速,其增長速度遠遠高于世界上其他國家。

圖1 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
2.老齡人口女性化。伴隨人口老齡化,老齡人口女性化趨勢已成為一個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發布的《2009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女性的預期壽命普遍比男性高。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2.38歲,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7.37歲,兩者相差近5歲。老齡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高,這種現象在國際上被稱為“老齡的女性化”。聯合國在老齡世界大會上強調指出,各國要充分重視老年婦女的問題,老年婦女的境況必須成為各國政策優先解決的問題。[1]
目前,我國“老齡人口女性化”現象很突出,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所占比例高。據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約470萬人。由圖2可知,2003年至2012年間,在整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我國女性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超過一半以上,老齡化程度明顯高于男性,“老齡人口女性化”特征明顯。

圖2 我國65歲以上女性人口所占比例
3.高齡人口女性化。“高齡人口女性化”是另一個更為顯著的特征。根據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表1列舉了不同年齡段男性老年人口和女性老年人口的數量,女性人口所占比重,以及男女性別比。由表1可見,隨著年齡段的增加,男女性別比不斷下降,在60-64歲年齡段,性別比為101.56;95歲以上性別比降到30.42,整體約下降71個百分點,并且下降幅度隨年齡增高而提速。年齡組越高,特別是在85歲之后,女性人口的數量占絕對優勢。

表1 按年齡和性別分人口數(2012年)
資料來源: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按年齡和性別分人口)數據計算整理而成。
本表是2012年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樣本數據,抽樣比為0.831‰。

圖3 不同年齡段女性人口所占比例
由圖3可以進一步看出,在不同的年齡段,隨著年齡的增高,女性人口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加,并且增速明顯。在60-64歲年齡段,男女比例大體平衡;85-89歲年齡段,女性老年人口超過60%;95歲以上,女性老年人口達到76.68%。我國老年人口呈現出顯著的“高齡人口女性化”的特點。據研究,在未來的數十年中,我國老年婦女高齡化趨勢將會更加明顯。因此,我國女性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也將越來越突出。
1.女性貧困的表現。性別是貧困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貧困的發生、發展與性別高度相關。在許多國家,女性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這種弱勢地位使得她們更加易于貧困。不論是物質貧困還是精神貧困,都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一些女性處于收入貧困的高風險中,失業的婦女、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婦女、離異或喪偶的婦女比處在相同境地的男性更容易處于貧困狀態中。
(1)物質貧困。物質貧困即物質財富的短缺,如經濟收入水平低下不足以維持基本生存的需要,社會保障體系不足以覆蓋醫療與養老等。一方面,女性由于收入來源較少,工資水平較低,在經濟上處于依附地位。當失業或年老喪失勞動力時很容易陷入貧困。另一方面,女性由于生育和長期承擔家務,患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大于男性。女性除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外,還要承擔因患病而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并且她們的預期壽命比男性長。總之,自身經濟收入水平低下,社會保障體系不足,這些都容易造成女性的物質貧困。
(2)精神貧困。精神貧困即精神財富的短缺,如缺乏精神慰藉。女性由于傳統的社會角色,長期在家操持家務,相夫教子,社交活動較少;即使是現代經濟獨立的職業女性,她們承擔的家務也明顯多于男性。社交圈子狹窄,生活單調。女性的精神生活明顯不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對家庭情感的依賴越來越強烈。進入老年階段后,女性老年人承擔起照料老伴生活,替子女看孩子等重任,缺乏自己獨立的精神生活。隨著老伴的辭世,女性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貧乏;并且隨著現代空巢家庭的出現,女性老年人獨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精神生活極度匱乏。
(3)掩藏的貧困。家庭內部收入和消費的不均衡分配反映出女性掩藏的貧困。這可能意味著女性是貧困的,然后她們的配偶并不貧困;或者女性比她們的配偶經歷更高程度的貧困。
2.社會排斥是女性貧困的根源。所謂“社會排斥”,是指占據社會主流地位的階層或群體在社會意識和政策法規等不同層面上,對邊緣化的貧弱階層或群體的排斥或歧視。具體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區遇到諸如失業、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難、罪案高發環境、喪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織在一起的綜合性問題時所發生的現象。[2]
在一定的維度下,女性更容易遭遇社會排斥,如勞動力市場的排斥、社會服務的排斥、參與社會活動的排斥等。社會排斥直接影響到女性的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及社交活動等,進而影響她們的收入和精神生活,是造成女性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根源。
(1)勞動力市場排斥是女性物質貧困的根源。女性在勞動力市場面臨結構性劣勢,男女平均工資存在差異、女性從事兼職工作和低報酬工作的比例較高。勞動力市場長期存在性別歧視,如婦女就業滑坡、婦女參政比例下降等。性別差異、工資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工作機會影響了女性的收入來源,是女性物質貧困的根源。近些年來,我國女性的勞動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女大學生求職難,育齡期女性因為生育和照顧孩子被提前推出了勞動力市場。同時,面對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許多女性不得不從事季節性和階段性的工作。這些非正規就業具有不穩定性,報酬較低,無養老保障或養老保障不足,很多女性年老后生活陷入窘境。同時,一些女性脫離勞動力市場去從事無酬勞動,如照顧孩子,贍養老人等,這些活動沒有得到一種價值的體現,是導致女性物質貧困的重要因素。
(2)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性別排斥也是女性物質貧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非正規就業減少了女性獲得社會保障的途徑,不健全的社會保障可能導致她們受到貧困的困擾。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季節性和階段性等非正規就業者的社會保障水平都遠低于正規就業。近些年來,我國女性勞動存在著非正規化趨勢,非正規就業的女性人數明顯多于男性人數,并且,一般情況下,非正規就業女性的保障水平比非正規就業男性還要低。非正規就業導致“工作中的窮人”,女性更長的生命預期和她們有限的獲得社會保障的途徑都意味著她們更易于貧困,是非常脆弱的群體。
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本身存在的性別排斥也是造成女性貧困的主要因素。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相對弱勢也會輻射到社會保障領域。在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和工資、工齡是密切相關的。即使在正規就業部門,女性的工資水平往往低于男性,而退休年齡也早于男性。這種不公正待遇直接導致老年女性的保障水平和保障的覆蓋率都低于男性。養老保險政策沒有考慮高學歷女性就業晚、繳費時間短等現實,從而造成社會保障制度內生的性別排斥。[3]
(3)社會服務的排斥與參與社會活動的排斥是女性精神貧困的根源。由于受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和社會家庭角色分工差異的影響,生兒育女和操持家務成了女性天經地義的責任,社交活動較少,精神生活相對貧乏。過多的承擔家務阻礙了她們對社會資本的獲取和眼界的拓寬,慢慢處于經濟邊緣化和社會依附化的地位。哪怕一些經濟獨立的職業女性,承擔的家務勞動也比男性多,社交活動相對較少,家庭是她們主要的情感寄托。但隨著年歲的增高,特別是喪偶后,處于空巢家庭中的年老女性精神生活極度貧乏,甚至處于抑郁的邊緣。
此外,老年婦女年輕時受教育水平低,有收入的工作時間短,壽命長,家庭和社會地位低等因素都使她們在貧困時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壓力和折磨,經受更多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1.女性社會保障的必要性。女性的貧困風險不僅僅說明了男性與女性收入水平的差異,還折射出許多其他的問題:如女性獲得收入和其他資源的途徑,社會對女性的保障程度等。
女性對家庭穩定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對經濟發展也做出了重大貢獻。她們從事的各種全職工作和各種非典型工作,如兼職工作、臨時性工作、季節性工作等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當她們失業或貧困時,社會保障體系卻缺乏一種非常穩妥的措施去識別,保障這些曾經對社會經濟做出重要貢獻的婦女。
同時,由于女性的歷史角色,以及她們在家庭和市場中的地位使得老年女性的經濟困難,增加了她們對社會保障的依賴程度。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女性比男性更依賴國家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障。并且,女性對國家和整個社會安全網絡的依賴隨著年老、喪偶、離異等增加。一位年過65歲的女性貧困的概率是同年男性的2倍,老年女性喪偶的概率是老年男性的3倍。
聯合國社會保障與發展司負責老齡化研究的官員羅斯曼·雷尼指出:女性的壽命比男性平均長5歲,但她們的工作經常被各種家務勞動,如照顧子女、贍養老人等打斷,因此她們在經濟上比男性脆弱,在年老時所得到的養老金也比男性要少得多,即使在發達國情況也是如此。老年婦女的喪偶率比老年男性高,對家庭或機構的依賴程度相應也高。
女性更易受到因資本缺乏、技能低下等原因造成的經濟沖擊而陷入貧困。社會保障制度對預防貧困、促進公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程度還不高,尤其對于女性的社會保障比較缺乏。因此,必須有針對性地提高對女性等弱勢群體社會保障覆蓋面和保障程度,讓其發揮應有的功能與作用。[4]
2.女性社會保障的現實性。女性貧困的現實性使得她們對社會保障提出了急切的需求。婦女經常是社會保障的主要使用者。各國政府也開始注重性別差異,在政策的制定中有針對貧困女性需求的專門扶貧、減貧措施和再就業計劃,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英國,從貧窮法案開始,婦女都是社會保障的最主要受益群體,如失業保障、病殘津貼和工傷津貼等。特別是對于單身母親、年老者和殘疾人,社會都向她們提供無償的援助。戰后,英國的社會保障與福利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利益,從而有效地減輕了女性因婚姻失敗而發生的貧困。西方發達國家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成功經驗為我們制定針對女性的社會保障政策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雖然社會保障體系不能完全杜絕貧困,但它在減少收入不均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社會保障體系對女性福利的增加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規范勞動力市場,增加女性的就業機會;調節生活方式,促進家庭穩定;防止或者減輕女性貧困等。
反社會排斥是當今各國消除貧困、歧視和偏見,維護社會公正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增強女性的社會福利,提高她們的社會保障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女性的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減輕弱勢群體的弱勢程度。
1.提高就業機會,促進勞動機會和就業公平。其一,消除勞動力市場對女性的歧視,逐步提高我國女性的退休年齡,實行男女同等退休年齡制度,讓女性真正擁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其二,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就業擇業意識,實現多形式就業,如兼職,鐘點工等。其三,加大對貧困女性的知識、技能培訓力度,增加她們的人力資本,拓寬她們就業的渠道。其四,完善女性就業與勞動保障的法律體系建設,維護女性的就業權利。[5]
2.從性別視角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女性保障制度。其一,完善專門針對女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如生育保險、女工勞動保護,遺屬保障金制度等,以補償女性為社會做出的特殊貢獻(承擔生育責任、擔負大部分家務勞動等)。其二,女性非正規就業者在社會保障中處于劣勢,要構建女性非正規就業者權益保障機制,設計適合女性非正規就業者的社會保險品種,重點建立生育保險制度。[6]其三,建立和完善女性社會保障立法,通過法律來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消除社會保障方面的性別排斥,使女性真正享有與男性平等的養老保障權益。[7]
3.提高社會服務水平,促進女性健康發展。提高社會對女性的社會服務水平。加大基礎教育投入,降低貧困地區女童的輟學率;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女性就業的競爭力;在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開展健康促進項目,如衛生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等,提高她們的健康意識和健康水平;針對女性老年人,積極開展或建立居家入戶服務、老年人活動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復站等等。
[1] 人民網.透視農村老年婦女經濟狀況:關注“夕陽”中女性[EB/OL].(2010-08-16)[2014-07- 05]. http://news.sohu.com/20100816/n274243558.shtml.
[2] 馬廣海.社會排斥與弱勢群體[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81-85.
[3] 賈美艷.高齡女性群體養老的脆弱性[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2(3):41-42.
[4] 姜向群,楊菊華.中國女性老年人口的現狀及問題分析[J].人口學刊,2009(2):48-52.
[5] 賈慧詠.當代中國農村婦女貧困問題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2):262-264.
[6] 薛菁.女性非正規就業現狀與權益保障機制的完善——以福建省福州市為例[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14(1):141-144.
[7] 班曉娜.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的性別社會排斥分析[J].商業時代,2011(4):97-101.
(責任編輯:胡先硯)
Women: Aging, Poverty and Soci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lusion
Cheng Jing1,2,Jiang Wenhui3
(1.ResearchCenterofChineseFilialPietyCulture,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3.Libraryof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The increased feminization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the common trend in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aged women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lus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 of female poverty and discussed about the necessity and reality of women’s social secur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views,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anti-social exclusion and anti-poverty and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to the improvement of women's social security.
Aging; Poverty; Social Security; Feminization
2014-09-02
湖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13y091);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開放項目(2012K18)
程 靜(1979- ),女,湖北應城人,湖北工程學院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工程學院經管學院副教授,博士。
江文慧(1979-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學院圖書館助理館員。
F126.2
A
2095-4824(2014)05-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