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勝清,龔小雨
(湖北工程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透視
江勝清,龔小雨
(湖北工程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新世紀以來,伴隨著“藝考”的升溫,中國高等教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具體表現在開設高校增多、報考學生數量龐大、專業規模迅速膨脹和專業培訓紅火等方面。專業門檻相對較低、專業收費相對較高、傳媒業的迅猛發展、播音與主持人的明星效應等是導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的主要原因。只有政府、學校、家長、學生共同面對,才能使“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降溫,從而回歸正常軌道。
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高校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以新媒體為依托的中國傳媒業發展迅猛,與此相關的專業得到蓬勃發展,已從原來的星星之火,逐漸變成燎原之勢,藝術設計(現在分成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等四個專業)、動漫、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戲劇影視文學等從原來的冷、偏、少專業,一躍而成高校熱門專業,藝術專業的升溫,使得“藝考”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道靚麗引人注目的風景線。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無疑是中國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的新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該專業在全國高校十分少見。新世紀以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異軍突起,儼然成為中國“藝考”中的黑馬,成為新世紀中國高等教育一抹彩虹。新世紀“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開設高校的增多。目前中國的藝術類高考有幾大熱門專業,分別是藝術設計、動漫、表演、導演、數字媒體藝術、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發熱”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十多年來,全國各地設置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大專院校逐年增加,打破了原來“北有中國傳媒大學、南有浙江傳媒學院”的單調格局。“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先在一些重點大學和藝術院校掀起,如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廣州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此后燃燒到全國眾多的地方高校,已成燎原之勢。據統計,至2005年,全國開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本科院校有64所,大專院校137所;而到2012年,全國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院校有300多所。以湖北為例,2009年以前,湖北地區只有武漢大學、武漢體育學院兩所高校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到2014年,湖北地區有18所高校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除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湖北大學等重點高校外,該專業大部分集中在二本、三本層次的地方高校。據了解,湖北地區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全國發展整體上是滯后的。
2.報考學生數量的龐大。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雖然是藝術專業,但它與音樂、舞蹈、美術、設計等傳統藝術專業差異明顯;它與語言文學類、新聞傳播類等專業關系密切,它更加偏重語言的藝術。音樂、舞蹈、美術、設計等專業需要長期的訓練,短時間很難一蹴而就。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最基本的是語言表達,一般學生從小就接受訓練,相當一部分學生具備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基本素質,這也是許多播音員和主持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能走上播音、主持崗位,甚至成為優秀主持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比較而言,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考試中的朗誦、即興評述、模擬主持等,經過短時間的集中學習和訓練,能取得明顯的效果。因此,很多文化課成績在中等水平的考生就會選擇報考此類專業。據報道:“今年播音主持和編導類專業報考人數較以往大幅增加。其中,播音主持類報考9165人,比2007年增加3929人,增幅75%。”[1]再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例,在2001年招收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時,錄取率約為1∶9;2002年錄取率則是1∶20;而2012年藝術類報名人數更是達到21000多名,比上年增加4000多人,而藝考的熱門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招生計劃僅有100人,報考人數達8200多人,報考和錄取比為82:1。而浙江傳媒學院2012年報名總人數也達到了5.7萬多人,比去年增加1.3萬多。[2]湖北工程學院近幾年部分省份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報名情況如表1。

表1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部分省份報名情況表
3.專業規模的迅速膨脹。播音與主持藝術與音樂學等專業有相似之處,適宜采用一對一、一對幾的培養方式,一些專業課程應實行小班教學和分組教學;加之中國高校除部分重點大學外,地方高校師資力量普遍缺乏。這些因素使得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招生受到諸多限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如中國傳媒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一般每屆普通本科畢業生(不包括成教、培訓等非本科學歷教育)不過60人,2012年擴招至100人。據統計,中國傳媒大學播音專業建立以來為我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培養了具有學士、碩士等正規學歷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3000余人。但奇怪的是,在一些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招生出現井噴現象,招生人數急劇增加,招生規模迅速膨脹。每屆動輒百人以上的招生規模已是屢見不鮮,每屆招生人數400人、600人、上千人,也不少見。2012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每年本科的招生人數大概在5000人左右。現在這一數據又有大幅度增加,因為,近幾年全國又新批準一大批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以湖北工程學院為例,2009-2013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分別招生52、79、98、109、142,到今年6月,在校學生規模達428人。據了解,湖北工程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招生規模在全國同類高校中還是偏少的。
4.專業培訓的紅火。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走俏,直接帶動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藝術考試培訓的紅火。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出版了專門的培訓教材。《播音主持藝術入門訓練手冊》(仲梓源編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成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考試培訓的流行教材,幾乎是參考者必備之書。
二是培訓機構生意紅火。在全國一些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高校周邊,培訓廣告隨處可見。在省會城市,出現了一大批“藝考”培訓學校,盡管學費昂貴,但生源十分旺盛。
三是專業教師備受青睞。除專門的培訓機構外,還有許多學生登門學藝,一些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師、電視臺主持人和播音員都紛紛加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培訓大軍中。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生活質量、提高生活品質成為人們的共識,擺脫了物質貧困后的中國人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不再是大眾生活的奢侈品。而“望子成龍”的中國人對后代更是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使得父母寧愿傾其所有,也要為孩子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更有一些人把自己未能實現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些因素,直接推動了中國人對孩子的藝術培養,直接帶動了90年代后期以后的“藝考熱”的出現。
“藝考熱”最初主要表現在傳統的音樂類、美術類專業,開始的“藝考熱”總體來說還比較正常和理性。新世紀以后,戲劇與影視類專業異軍突起,表演、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專業成為“藝考”的新寵,大有“新鳳清于老鳳聲”之勢,“藝考”儼然成為“瘋狂的石頭”,成為新世紀中國社會熱點話題和大眾聚焦焦點。“藝考熱”直接帶動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在新世紀出現不是偶然的,是時代、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合力演繹的必然結果。
1.專業門檻相對較低:走向大學之門的捷徑。“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是“藝考熱”中的一個重要構成和表現。專業門檻相對較低是吸引眾多考生和家長的主要原因。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對人才的要求應該說是很高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等多學科知識與能力,能在廣播電視等傳媒機構和其他相關單位從事播音主持及新聞傳播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它涉及文學和藝術學兩個學科門類,橫跨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三個一級學科,它既要求學生有良好的語言文學功力和一定的新聞傳播學知識,還要求學生掌握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但由于劃歸為藝術類專業,所以高考文化成績相對要求較低,一些地方普通高校甚至只需200-300分。以2014年湖北省為例,今年湖北省大幅度提高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文化分數線,本科(二)、本科(三)的文化分數線分別是340、302。這一分數線與以往相比,的確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對保證生源質量大有益處,但相對這一行業對文化水平的要求和750分的總分而言,這一分數還是顯得較低。
許多中學都存在一些文化課成績偏低,或者嚴重偏科的學生,但每人都有自己的大學夢。如果通過文化課考試來報考普通文科、理科的話,大部分人只能達到三本、專科的錄取分數線,于是不少學生就改弦易轍,選擇藝考。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屬于藝術類專業,對文化課要求不高,且和一些傳統的藝術專業(美術、音樂、體育等)相比,門檻顯得更低。一是相當多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基礎,不像美術、音樂類專業要有長期的訓練。二是考核的重點不是學生的藝術素質,更主要的是語言表現和自然條件,這些能在短期的培訓后得到明顯改善。
在招生錄取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面試分又占了錄取總分較大的比例。專業面試的偶然性、隨機性、隨意性都比較大,往往被誤認為只要會說普通話,能朗誦就能夠對付。從這幾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看,考生的文化課素質偏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這種投機心理,使得它成為走進大學之門的一條捷徑。加之學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人情因素,有一部分學生還能在入學后,再轉入普通專業學習,從而實現高考中的“曲線救國”。
2.專業收費的相對較高:地方高校辦學經費的補充。毋庸諱言,高校開辦此專業是受到教育產業化的影響,帶有一定的功利目的。甚至有人認為“現在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確是有些過熱,并且已經成為一種不太正常的社會問題。主要表現在考生只為升學,高校只為賺錢”。
新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是人所共知的。地方普通高校和民營高校更是如此,加之1990年代后期以來全國地方高校規模擴張帶來的欠債,更是雪上加霜。一段時間,地方高校如履薄冰,步履蹣跚。學費收入是相當一部分地方高校主要收入,因此各學校在學費問題上費盡思量。普通本科生一年學費一般0.5萬元左右,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一般是每年1萬元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頂兩個普通本科生。最高的達到1.8萬元。
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考生的考試報名費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一般每人一百多元,個別院校高達二三百元。一些重點大學和名校在一個省份吸引幾千個學生報考司空見慣,這種附帶性收入累加起來也是不菲的。浙江傳媒學院2012的報名考試費標準:每人每個專業初試報名考試費150元,復試費150元。據統計,浙江傳媒學院2012年藝考報名費超過855萬元。[3]
3.傳媒業的迅猛發展:市場的導向。中國的廣播電視事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快速發展于改革開放以后。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產業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和調整,中國傳媒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傳媒行業利稅總額已超過煙草行業,成為國家的第四支柱產業。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中國進入新媒體時代。
如今,傳統的廣播電視事業已被更廣闊的新傳媒業所替代,傳媒業已初步具備完善的體制和運作方式,人們分工合作,為大家奉獻“聲畫精神食糧”。隨著中國傳媒業的發展壯大,對播音員和主持人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全國有30多家省級電視臺,500多個省級頻道,2000多家城市電視臺,10000多個城市頻道,每天要播出12個小時以上的電視節目。除了常規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外,國家廣電行業的相關政策,還催生了大量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公司、廣告公司、傳媒公司、音像公司等廣電節目制作單位,異軍突起的大眾傳媒業共需要專業從業人員1000萬人,才能保證正常的電視節目制作。從傳媒專業院校畢業的人數總共不到10萬人,可見傳媒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
蓬勃發展的傳媒業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近年來,隨著藝考大軍人數的逐年增長,很多人感嘆藝考已不再是高考捷徑,其實目前高校音樂、美術類專業確實‘僧多粥少’,而且就業市場也漸趨飽和,但傳媒類專業卻行情看好,不僅錄取率高而且表面上就業前景看好。”[4]一片大好的就業前景很容易影響考生專業選擇和高校的專業設置。
4.播音與主持人的明星效應:青春期的明星崇拜。播音員、主持人每天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出聲露面,是公眾人物,他們的工作和言行對整個社會都產生著影響。他們傳遞的信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他們表達的觀點,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他們使用最標準的語言,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觀和使用語言的水平。
“在一個媒介化的社會,被分享的大眾傳媒成了人們形成個人認識的一個依賴,構成一種人與社會的中介關系。”[5]播音員、主持人強大的文化表現力、文化影響力和文化構建力,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因為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成型,他們又是廣播電視的最大接受者,主持人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對他們有著重要的影響。主持人在廣播電視欄目中頻頻出現,能夠產生比其他領域的明星強大得多的轟動效應和成名的資本,因此播音員、主持人受到當今青年推崇。強烈的偶像崇拜是當今青少年的突出心理特征之一,那些被崇拜的主持人,如白巖松、董卿、周濤、撒貝寧、畢福劍、崔永元、何炅、李湘、孟非等,都成為青少年的偶像,往往被他們當作人生的楷模、參照系,以及心靈的一種寄托。同時,家長也希望孩子能成為明星的心理助長了許多青少年的“追星夢”,使他們走上報考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道路。
加之中國人的從眾心理,使得中國人習慣于跟風逐潮,且樂此不疲。炒股票、買基金、刷微博、購車、買房等,并不一定都是從實際需要出發,而是盲目跟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報考也是如此,是政策短板也好,是明星情結也罷,別人如此,我也如此。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的出現,既是新世紀中國一個引人矚目的社會現象,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它折射出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引發人們許多的思考。如何讓“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退燒,讓“藝考”回歸正常的狀態,是擺在人們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政府、學校、家長、學生共同面對,才能破解難題。
1.政策的調整。從2014年起,教育部門加大了對“藝考”政策的調整力度。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所有“藝考”實行全省聯考,取消一般地方院校的校考。聯考早在幾年前就已實行,但主要集中在美術類專業,也只是部分省市采用聯考成績,更多的是采取“聯考合格+校考成績”的方式。近幾年,一些省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也實行了聯考,其基本操作與美術類專業大體相同,而湖北省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聯考只對三本學校有效。原計劃從2014年所有藝術專業實行全省聯考,但由于準備不夠充分,絕大部分省市延遲至2015年起執行,聯考成績作為一般本科院校“藝考”的專業成績。這一方面減輕了考生考試壓力和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規范了考試行為。
二是提高了“藝考”文化分數線。藝術教育和文化產業管理等非純粹藝術專業文化成績必須達到相應批次分數線,播音與主持藝術和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文化成績必須達到相應批次分數線的70%。這一方面保證了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堵住了政策的漏洞,維護了教育公平。
三是增加了在校生生均財政撥款額度。隨著教育經費占國民經濟收入4%指標的落實,各地加大了教育投入。受此影響,高等教育的生均撥款有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如湖北省近幾年生均撥款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1.2萬元。地方普通高校辦學經費緊張的局面得到緩解,學校對藝術生學費收入的依賴程度明顯降低。
2.高校的自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的出現,與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跟風有一定的關系。地方普通高校要根據政策的調整作出相應的改變。
高校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決定專業的申報,要理性分析學校基礎和其他高校專業布局,注意錯位發展和差異化發展,不要一窩蜂式地申報專業。
高校要尊重人才培養規律,走內涵發展之路。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規模化擴張向內涵式發展的轉變,地方普通高校要根據學校師資、教學條件和保障能力等科學確定招生計劃。
高校在招生時不要將經濟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要過分增加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對增加學校收入的倚重,而要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堅持人才培養標準,保證人才培養規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學生家長心態的調整。考生要理性選擇“藝考”。考生要研究國家關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考試的相關政策,熟悉不同學校的招生政策。要認真審視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的人生職業規劃,在全面分析自我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基礎上,作出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人生選擇。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也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從事播音與主持的人的確能成為萬眾仰慕的“明星”,但能成為明星的畢竟只是少數。“明星”們的確有靚麗的外表、瀟灑的風度、成功的事業、社會的知名度、豐厚的收入、優越的生活條件等等,但所有的成功都是不懈的追求和艱辛的付出換來的,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家長也要理性對待學生“藝考”。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國人對孩子更是有一種讓西方人難以理解的矛盾心理:既希望孩子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又喜歡事事為孩子設計;既希望社會有完備的規則,又千方百計地打破規則為自己的孩子另覓捷徑;既熟悉孩子的喜好和優缺點,又喜歡隨大流地為孩子選擇未來。正是這一特殊的心理,使得中國的父母難以理性對待學生“藝考”。中國式的“望子成龍”的心理,使得家長過于重視目的,而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孩子自我實現的心理。家長要審視孩子的特點,評估學生學習動力和熱情,在與孩子充分溝通的前提下,當好孩子的參謀,作孩子的良師益友,而不是武斷地替孩子做決定。
總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熱”是新世紀中國高等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現象,它折射出中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它是多種原因合力形成的,如何讓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回到正常的軌道,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正本清源。
[1] 王新宇.藝考期待理性時代來臨[N].河北日報,2008-07-08(3).
[2] 郭少峰.中國傳媒大學藝考開始播音主持專業“82挑1”[N].新京報,2012-02-02(4).
[3] 吳付平.浙江傳媒學院2012藝考報名費超過855萬元[N].浙江日報,2012-02-27(3).
[4] 陸叡.傳媒專業成為現今藝術類高考捷徑[N].現代快報,2009-05-16(A25).
[5] 陳衛星.以傳播的名義——陳衛星自選集[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2.
(責任編輯:張曉軍)
On the Popularity of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Major in the Regional Universities
Jiang Shengqing, Gong Xiaoyu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As more and more students choose the arts way to enter universities,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arts”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is phenomenon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more and more related professions and trainings. The main reasons might be the low professional threshold, the high tuition,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edia industry, the effects of stars, etc. This major can be normalized merely through the endeavor of the government, the school, the family and the students.
regional university;popularity of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arts;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2014-07-02
湖北省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013368)
江勝清(1966-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龔小雨(1990- ),女,湖北丹江口人,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
G649.21
A
2095-4824(2014)05-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