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永
摘 要:廣西課改嘗試實踐“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從改變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設計新型課堂、提高教師素養入手,探索“先學后教,當堂訓練”“4+50”的課堂模式。
關鍵詞:少教多學;轉變觀念;“4+50”課堂模式
廣西作為全國最后一個進入高中新課程的省份,高中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搭上課改末班車的省份也正在向先進地區的“老大哥”去學習、去進行種種的嘗試,本人作為參與課改的其中一員,在參與嘗試中深有體會,逐漸領會課改的核心精神與終極目標,無論何種改革都是盡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中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因此,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高效課堂的實質就是“少教多學”“教師的少教,學生的多學”,能最大地提高課堂的效率,在探討高效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此作為課堂設計的基本綱領。
“少教多學”這一理論最初是1632年,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一書中說:“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彪m然這一理論很早就提出,但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是“以師為本”,這一理念在廣西還占據著絕大部分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對他們的創新與求知欲完全扼殺,對教師聽話,順從教師的就是好學生,這種理念造成廣西的教育遠遠滯后于其他省份,所以廣西的課堂模式探索尤為迫切。
要改變這一局面,首先須從思想上去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讓老師認識到學生自主探討、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是充當引路者的角色;其次,在這一思路指導下,設計一系列的課堂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設計課文導學案開始,思考如何根據課文內容布置課前的預習作業,讓學生能從老師的導學案摸索出一種自主學習的、行之有效的規律,因此,在設計導學案時,應讓學生形成對課文分層次解讀的習慣,由對標題的解讀、對課文字音、字句內容的解讀上升到對課文的主旨、意義的解讀思考,由淺入深地挖掘課文深度;在引導學生自主解讀時,為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可靈活設置不同的有趣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或讓學生在預先分好的學習小組中去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教師本著能讓學生完成的,教師就不去過多的干預,放手讓學生完成,如,現在在我們學校中就采用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模式,在學生完成導學案,教師根據學生問題簡要點評之后,用10分鐘來進行隨堂測試,全面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使一節課的內容充實不少;還有一些班級也在嘗試著“4+50”的課堂模式,即一個班級50個學生分別分成4個小組,教室放置4塊黑板,每塊黑板作為每個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使學生成為整個課堂的主人,學生再互相展示彼此成果,然后互相點評彼此成果,整個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氛圍。這些都是在“少教多學”這一思想指導下創研出的課堂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激發課堂活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課改之后的課堂煥然一新;最后,“少教多學”的課堂模式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作為課改的嘗試者,要想使課堂效率高,就必須認真備教材、備學生,做到“有備而來”,方能“游刃有余”;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參,了解教材教學目標、自己的講授目標;精心構思好課堂每一環節,從課堂的導入語、課中的過渡語,點撥學生回答的導語,到最后課堂的總結語都要精心準備;備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因此,要了解學生的朗讀水平、理解能力、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才能適時調控,“少教”意味著教師少講而精,教師必須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去設計問題,突出教學的重點,凸顯單元訓練重點,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容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改變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學得有效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方向。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知識素養,才能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達到“多學”而至“不教”理想境界。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陸川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