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萍
我是一位長期從事高年級品德教學的老師,我一直認為新課程改革后,教材變了,我的教學理念也變了,照著課標,朝著教學目標努力,把一堂課上得圓滿,就是最大的成就。但是最近兩堂課發生的事,讓我有了新的想法。
【課堂教學片段一】
師:下面我們進入實話實說環節。有沒有同學有苦惱,覺著現在的崗位不太適合自己,自己的能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的?
語文課代表:當語文課代表也有很多難處。很多同學交作業慢,收本子時間長,還有同學不交。有一次,我向老師匯報程進沒有寫作業,他便有些懷恨在心,老開我的玩笑,笑我長得矮,笑我戴眼鏡,叫我“四眼小妹”。
程進:你也不好,你還罵我大嘴巴、黑鴨子,有時我作業交得晚,你就笑話我,笑我“慢烏龜”,又沒做作業。
語文課代表:你還和一些要好的同學來故意疏遠我,平時我十分開心,下課會和同學一起嬉戲,但現在我只能十分孤單的在幽靜的走廊上看著你們玩耍,我很孤單——(邊說邊開始哭起來。)
師:老師這里有一封信,我想讀給大家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當“官”。不管是小組長還是大班長,甚至值日組長我也想當,可這個“官”就是跟我沒緣。為了當官,我曾千方百計地接近老師,下課幫老師拿課本,搶著為老師遞上紅筆,為老師開門……當“官”既成了我的愿望,也成了我的煩惱。盡管我不斷地為老師做事情,討好老師,但每次班干部競選,老師的提名里都沒有我。“官”總當不成,我把滿腹牢騷都發泄在周記本上。老師讀完后特意提前把周記本發給我,還在周記本上寫道:班干部應該為班級服務,你應該拿出你的熱情,好好工作,讓全班同學認可。我不禁臉紅起來了,仔細回想過去的事情,發現自己以前根本不明白為什么要當“官”,也根本不關心班里的事情,只注意討老師的歡心。一個不為班級服務的人,同學和老師怎么會信任他呢!于是從那天起,我把滿腔熱情都傾注在為同學服務上。我主動幫同學分析作業,幫生病的同學打掃嘔吐物,主動為班級出板報,打掃衛生,每天活動排得滿滿的。這時的我,心里充滿了快樂,當不當“官”反而不在乎了。這學期,我被選上了班長,這時候,我感到的不僅僅是高興,還感到了一份責任。我暗下決心,今后一定要把班級里的工作做好。不辜負老師和同學的期望。
師:聽了這封信,你明白了什么?(我看向語文課代表)
語文課代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我知道錯了,我不該強詞奪理,我錯了,對不起,程進。
程進: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你有難處,我也有難處,大家互相理解。對不起。
下課鈴響起。
【課堂教學片段二】
師:(教師出示自己的全家福)我有一個幸福的家,一個可愛的女兒,每天一家人圍在飯桌前開心地聊著家常。可是(哼唱流行歌曲《最近比較煩》):“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我的頭發只有過去的一半”,“女兒說6加6等于13”,家里有一堆煩惱。
師:同學們,你們有家庭煩惱嗎?
生:(沒有人舉手。有的想舉又把手放下了。)
師:不好意思說的,沒事,可以把自己在家庭中遇到的某一個煩惱寫在紙條上,并且畫上星表示煩惱指數。要是煩惱一般,就把一顆星涂黑,要是很煩,就把兩顆星涂黑,要是特別煩,就把三顆星都涂黑。不用署名。
接著就收到了各式各樣的滿滿的一盒子紙條,而且有的學生交上來時都折得很小。
挑幾條有代表性的:
1.跟家庭有關的:媽媽和爸爸吵架,媽媽和奶奶吵架,家里人關系不大好,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煩惱程度二星)
2.跟家庭有關的:單親家庭,家里經濟條件不好。(煩惱程度三星)
3.跟自己有關的:作業太多,做作業時奶奶太嘮叨,害我不能好好做作業。(煩惱程度一星)
4.跟自己有關的:我一回到家總是先玩一會游戲,再做作業,做作業時會發呆,做一會玩一會,所以很少的作業很晚才完成。(煩惱程度二星)
5.跟自己有關的:每天都要去家教那,8點回家,非常的累。(煩惱程度三星)
師:當遇到煩惱,你自己是怎么解決的?
生:我把頭埋在被子里,大喊幾聲,然后睡覺,醒來后好多了。
生:老師,我告訴大家父母吵架的解決辦法,我做過很靈的。就是拿媽媽的手機模仿媽媽的語氣向爸爸道歉,拿爸爸的手機向媽媽說好話,爸爸媽媽就會合好的。
……
【案例感悟】
課堂中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的表現讓我感覺到學生在長大,在反抗,有內心的想法,光按照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來完成教學,那是形而上學,死搬教條,說些假話空話大道理以教育的借口來搪塞他們,那是罪惡的。現在的品德課可能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早在推行素質教育之時就提出要使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可是翻遍品德的新課程標準和各類品德教參也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小學教育的范疇,心理健康關注的焦點還是大學生、中學生。但是上述兩個片段中學生都出現了同樣的焦慮的心理問題,而且還長期困擾著學生,說明這在我們學校特別是高年級學生中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我們老師、家長又了解多少,哪個學校又真正有專業的心理老師和專門的心理輔導課。《現代心理健康教育》中對思想品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過這樣的描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學,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是為了傳授心理學知識,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學生心理發展中的矛盾與沖突,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向、理想追求打好心理基礎。由此結合案例,給我的啟發是:
1.好的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源于學生生活,走進內心,觸動心靈
片段一中是我在執教公開課《班級中的崗位》的一個片段,語文課代表在課堂上抱怨工作壓力大,和同學在公開課上吵架,五年級了,還直接在課堂上哭,說明已經積壓了很久了,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是一種心理壓抑。好的品德老師要從學生內心真正的需要出發,引導學生開放心扉,反省自己的言行,消除負面情緒。碰到心理健康問題扣上品德的大帽子,對學生是很不公平的,非但不能解決學生已經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很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有可能加重學生的思想負擔,造成對學生的心理傷害,通過細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學因素,抓住課堂的生成資源,善于區分是品德問題還是心理問題,進行內隱的、暗示的、濡染的、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逐步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2.好的品德課堂,走進內心,抒發情感
片段二是我執教《家里的煩人事》中的一個片段,學生的那么多煩惱和片段一中不同,片段一中是自己在班級崗位中的問題,通過提高認識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改進工作方法可以改善,可是片段二中有些煩惱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是家務事。學生要接受現實,而且從程度看學生壓力大,時間長。孩子們一開始還不愿意當著大家的面說出來,也和成人一樣意識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都憋在心里,而這樣長期的壓抑特別是父母吵架、離婚這樣的陰影會伴隨他們一生,也影響正常的身心成長。他們這樣,老師就不能放任不管,我們老師怎么走進孩子的內心呢?我覺得這個時候,讓學生有一個可以抒發情感的時間和空間更合適,越來越多的心理學、教育學人士已經認識到,現代城市家長在親子教育方面,對孩子的自由活動干預太多,過分地強調智力培養,忽視了對孩子的情商教育。另外,現代社會婚姻狀況不穩定,單親家長增多,也成為導致現代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大多數孩子因此過度憂郁,發展為心理障礙。從孩子寫出來的煩惱中看出來家里的煩惱大都來自以上幾方面,平時多注重學生的心理需求,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品德課上老師要善于捕捉教育時機進行心理輔導,這種時機可能來自于學生某個學習任務的轉換、重大生活事件的影響、青春期心理發展的關鍵期等,利用合適的心理干預機制進行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3.好的品德課堂,走進內心,提高意識層次
兩個片段中我的處理都是從學生本身的煩惱出發,根據需要,提高學生對煩惱的認識。
焦慮的本身并不可怕,主要還是看我們如何去正確地處理與看待。當然,在提及處理與自選之前呢,我們得先了解為什么會產生考試焦慮,也就是了解一下產生考試焦慮的原因,先進行歸因,而后再“對癥下藥”。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和品德教育也是有聯系的。心理教育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悅納自己,認同自己,盡量發揮自己的潛能,同時對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人生負責。而品德新課程也指出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教學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進兒童發展,要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以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煩惱、心理問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做好引導工作,對學生的發言先不要進行價值、是非判斷,觀察、了解和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幫助他們解決心理顧慮和困擾。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疲勞、緊張、煩躁、厭倦等情緒,要善于因勢利導地進行調適、疏導,換個角度、舉個實例、出個主意、教個方法,幫學生正確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和舒緩緊張情緒,使學生能較長時間地保持平靜、愉悅的心態,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慧珠.學習和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華東師范大學,2009(4).
[2]俞國良.現代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