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科學
摘 要: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小學英語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那么怎樣的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呢?在英語教學中實施多角度分層評價,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基礎水平,找準“最近發展區”能夠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使學生增強自信心,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評價;多角度分層評價;多角度評價;課堂隨機評價
多角度分層評價,顧名思義,就是把學生按能力水平分成幾個等次,從多個角度根據不同的標準與要求對學生進行評價。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分等次絕不是教師按照學生成績的高低,憑自己的主觀意愿對學生進行分類。正確的做法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選擇學習目標,并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而努力。教師必須告訴學生:目標太高會讓自己屢受挫折,太低則容易喪失進取心,難以取得大的進步。適宜的目標是刺激努力學習的良好動力。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實施多角度分層次的評價呢?在每個學生各自選擇了不同的目標等次之后,就得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與要求,以便在隨后的學習中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堂隨機評價
多角度評價是指通過考查、觀察和與學生的交流,對學生的玩、演、視、聽、說以及書面作業等課內外學習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多樣的評價。而課堂隨機評價是指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時對學生的聽說水平、注意力、參與積極性、合作的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和記錄。以課文學習為例:A等學生學完課文后能根據要求自編對話;B等的則應能仿照課文編簡短的對話或熟讀課文;C等則只要讀通課文就行了。課堂參與又分別從發言、表演、紀律等幾方面來評價。A等次的學生每堂課發言至少六次以上才算優,B等的學生至少四次,C等兩次。至于表演,只要敢上臺,無論表演是否精彩,一律打優,這一做法能鼓勵所有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紀律評價則比較特殊。只要課堂上遵守紀律,每個學生都能得優。乍一看,這跟多角度分層評價似乎搭不上邊。但事實上,多角度分層評價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選拔,而是為了讓學困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從而樹立自信心。對于他們而言,要取得一個高分也許不容易,但要遵守一節課的紀律卻是能做到的。同時,如果課堂上能專心聽講,對他們的學習也會有所幫助。
二、平時作業評價
平時作業書面上可以有摘抄,摘抄平時生活中遇到的英語詞匯與句子、有針對性的作業題、作文等。聽力作業有聽課文錄音,聽聽力題的錄音、聽一個英語小故事錄音、聽一段電影原聲錄音等,閱讀作業有閱讀課文中的Story time,英語童話或故事書,電影片斷,“書蟲”系列書的片斷等,各等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來選擇難易適當的作業。如書面作業:C的學生可以選擇抄寫或摘抄平時生活中遇到的英語詞匯與句子,B的學生可以選擇做有針對性的作業題,而A的學生可以試著自己拿起筆來寫一寫。其余的作業亦是如此。
A、B等次的學生必須獨立完成所有作業,而C等的學生則可請求免做一些對他們而言太難的作業,或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如果是一些抄寫性的作業,得10個A就可以換一顆五角星貼在爭星榜上,聽力作業全對可得星,再次聽寫訂正后也能全對的仍有資格得星。這一措施給了學困生充分的消化吸收知識的時間,也給了他們爭取成功的機會。
三、階段性成果展示
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英語能力來展示給大家看。可以是書寫展覽、歌唱比賽、短劇表演、辦手抄報、電子報等等。從而評出聽力之星、書寫之星、表演之星、小小歌唱家、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主編、全能之星……比賽的時候,教師可將學生分為A組、B組、C組,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組參加比賽,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實踐證明,運用多角度、分層次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主動性更強,學習動機更明確,每個學生都能感覺到自己的優勢,評價活動成了學生非常樂于參與的一種教學活動。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反思,調整教學目標或教學方法,使學生更會學習,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盡可能少地讓學生遭遇挫折,盡可能多地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真正做到讓全體學生都有所發展,這是多角度分層評價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時玉潔.過程性評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N].英語周報,2004-05-28.
[2]劉玉華,劉慶華.小學英語聽力、口語實踐性評價實驗[N].英語周報,2003-12-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