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紅
摘 要:作業是學生鞏固新知,掌握基本技能,發展智力的一種練習形式。作業與教育活動的其他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作業質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也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鑒于此,依據新課程理念,重新認識作業的意義和價值,全面科學地改革數學作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作業;改革;設計;發展
一、緣起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減負增效”成為時下最熱門的教育話題。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革新,課堂的教學觀念、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然而,對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布置適量合理的數學作業,利用數學作業來發展學生,提高教學質量的關注還很不夠。通過調查,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全面科學地改革數學作業,已成為一個現實而迫切的需要。因而,新理念下的作業布置兼顧著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的發展的雙重目標,賦予作業新的生命活力,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二、我的思考
在數學教學中,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后續,它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檢測,有效的作業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認為“減負增效”光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是不夠的,習得的知識還要靠家庭作業來進行深化和鞏固。
在減負的大背景下,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時,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少很少,但是學生寫作業的熱情很高,可是幾個月下來,我發現學生越來越不愛寫作業了。不愛寫作業,當然談不上知識的及時鞏固,教學質量也跟著下降。后來經過認真的琢磨和調查研究,我很快就了解了其中的原因。首先,大部分作業模式單一,無層次性,讓所有學生做相同的作業。一方面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個體的需要,也不適合每一個有差異學生個體的發展,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制約了學生思維。其次是作業都采用書面形式完成,學生做久了沒有興趣。另外,還有一些優生不愛寫作業是因為覺得作業太簡單,沒有挑戰性,而學困生依賴父母和老師,懶于動腦思考,久而久之,怕寫作業。
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我一下子明確了我要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如何讓作業設計更優化,既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更注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既要創新又要保證其科學有效,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形成能力,學會合作,體驗自主。只有這樣,學生學得才輕松,學業負擔減輕了,隨之,學習效率也會更高。于是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找到了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創設作業情景,在作業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三、我的嘗試與設計
1.設計趣味性的作業,減輕課業負擔
(1)創設游戲情景的作業
游戲一直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將所學的知識寓于游戲中,可以提高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計算占了很大的比重,我設計多種游戲,在這里,我簡單地介紹幾種自創的游戲:
A.設計靈活有趣的走獸棋。根據各學習段的一些重點計算題融入游戲,學生通過擲股子確定點數計算事前準備的計算題號,算準確后方可按一定的路線前進,游戲中不時地會遇到一些與計算有關的問題障礙或好運氣。比如,捉到食物,向前進3格;說出8+3=?你可以多玩一次,你的運氣真好,說出幾道得數是12的進位加法就往前走幾步,你真棒!來,抽一張幸運卡(幸運卡設置幾種類別,可以是看圖形式,也可以是口算等)。
B.快樂撲克牌。玩撲克牌游戲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游戲,都見于成人世界,大多學生由于家庭的熏陶,從心底里是喜歡的,而且不少家里存有舊的撲克牌。我在教完整數加減后,教給學生玩撲克牌游戲。幾個學生平分撲克牌后,同時出牌,誰在第一時間準確算出牌面上數字的加減,誰就贏,輸了收牌,這樣越輸的牌就越多(類似于算24點),簡單的游戲,學生操作簡單興趣就越濃。
學生對此類游戲式作業樂此不疲,這樣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玩中學習,嘗試學習后的成功快樂,在生活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這些游戲作業如果能得到家長的配合,收效會更大。
(2)創設觀察生活情景的作業
學生對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感到乏味,因此,我們可以給一些枯燥的作業創設一定的情境,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復習完《計量單位》的知識后,可以設計這樣一道以“小明的一天”為情境的填空題:
今天早上7( ),小明從2( )長的床上起來,用了
10( )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臉,吃了大約200( )的早飯。就背起2( )重的書包,飛快地向400( )以外的學校跑去。路上碰上了體重55( )的小胖子方方,和他一起到了學校。
放學后,小明一回到家,馬上拿出1( )長的鋼筆和1( )厚的練習本做起了作業。晚上6( )動畫片開始了,看了大約半( )。吃完晚飯后,復習了一會兒功課,就上床睡覺了。
將枯燥的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的題目改為情境式的作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會覺得做作業是一種負擔,而是一件快樂的事。
2.設計實踐應用的作業,提高學生的能力
小學生一般具有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生動的情境式作業,往往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態迅速由抑制達到興奮,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自我需要,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讓學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斷激起學習的欲望。
學習完“100以內的加減法”后,進行“今天我當家”的情境活動設計:同學們,盼望的雙休日又到來了,本周六,我們一起去超市走一走。“今天我當家”請你以100元的價格標準,替自己設計一張“超市購物表”并按照計劃實施購買。我們將根據你的計劃書和實際實施情況評選出“最佳小當家”十名。
3.設計合作型作業,提升效率
(1)家長合作型作業
一些學生不能獨立完成的作業,可以讓家長參與到作業中來,這樣學生既可以學到知識,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作業具有濃濃的“親情感”。例如,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讓學生回去后,算一算自己家的面積,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獨立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可以讓家長參與進來一起完成。再比如,設計一些“我和媽媽比口算”“我和爸爸媽媽比解應用題”等作業。在這種具有親情的環境中,學生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合作,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了發展。
(2)學生互動型作業
小課題研究,做社會調查,辦數學報之類的作業都離不開學生間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時間的合作。為完成這一類作業,學生既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謀劃策,彼此信任,互相幫助,在互動中促進了交流,在交流中學會了合作。
總之,“減負”是一場持久的戰爭,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除了重新優化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布置精而活、實而新,趣味性強,可操作性強的作業之外,還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45分鐘效率,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這樣,學生的學業負擔才能減輕,學生作業的改革才能落到實處。我們應在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進步,讓作業成為學習的動力和源泉,為數學課堂和教學設計增加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古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