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 要:根據課標精神,閱讀教學要體現一個“讀”字,而閱讀教學第一課時更擔負著“破冰”之任,需要破題激趣,需要整體感知,需要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起學生細讀的欲望。
關鍵詞:閱讀教學;激趣;整體感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故而,閱讀教學第一課時擔負著讀準、讀通、讀順課文,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起學生細讀欲望的任務。結合長期的教學實踐,特提出閱讀教學第一課時“導—讀—悟—思”教學模式。
【環節一】激趣導入,喚起期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就像唱戲的開頭鑼鼓,未開場先叫座,這樣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迅速達到最佳狀態。本環節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如,教學《少年閏土》時,教師以這樣的方式引入:“我國文壇有這樣一個名人,他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是他享譽世界,假如你不認識他,將是人生的一大遺憾。他是誰呢?請同學們翻到語文書75頁……”
要想有效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導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門見山,導入新課。2.溫故知新,導入新課。3.分析課題,導入新課。4.設置疑問,導入新課。5.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這是老師們平常用得最多的形式,可以采用講故事、猜謎語、看圖片、聽音樂、看視頻、交流資料等多種方法,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為之動情,產生共鳴,為新課的展開創造良好的條件。
【環節二】二讀檢測,正音釋詞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扎扎實實落實讀準、讀通、讀順這一教學目標。為此,教師應該不惜時間做好閱讀。本環節的教師要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掌握的知識,教師不再重復講述,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值得注意的是:
1.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就要借助預習卡。(出示預習卡,講解預習卡的使用辦法)教師的檢查一定要落到實處,如果教師每課都能認真檢查、及時反饋的話,學生的預習也會卓有成效。
2.課堂上檢查預習的方式共有兩種:第一種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目的是將字詞的認識、課文的朗讀和內容的概括等簡單知識點在組內解決,然后集中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提交到教師處,以便教師抓住重點和難點,直接展開教學。第二種是教師課前收齊,統一批改。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或出現的閃光點,以便課堂上及時糾正和表揚。
【環節三】理清思路,整體感知
在字詞目標得到落實后,教師再組織交流初讀課文后的整體感知。教師可以根據年段特點,為學生搭梯子,循序漸進教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一般步驟是:1.教師從全文入手,精心選擇切入點,找準主線問題。2.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主線問題,默讀全文或重點段落。3.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環節四】切入重點,設置懸念
教師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文本有初步認識基礎上再適時切入重點,設置疑問,拋下話題,留下懸念,引導學生悟讀。這樣既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又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既符合從整體到部分的閱讀教學規律,又使第一課時有味道,有看點。如,《她是我的朋友》中說阮恒在緊要的關頭挺身而出,主動獻血,那阮恒是怎樣獻血的呢?他如此害怕,但又為什么愿意挺身而出呢?這樣的問題,立刻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和爭議。因為問題本身具有的開放性特點,所以學生很感興趣,急于想知道究竟,為下面課文的學習留下了懸念。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宜賓市中山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