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恩虎
摘 要:學生學習的知識只有被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所固定和同化,成為新的認知結構,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知識,才能被理解。力圖通過幫助學生將學過的知識組建成牢固的、科學的、系統的認知結構,并通過這種認知結構的組建加深學生對學過的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
關鍵詞:數學;復習課;通“理”達“化”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知識只有被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所固定和同化,成為新的認知結構,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知識,才能被理解。根據這一理論,小學數學復習課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將學過的知識組建成牢固的、科學的、系統的認知結構。通過這種認知結構的組建,加深學生對學過的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通過復習綜合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復習課是小學課堂教學重要課型之一。復習課不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復,而是把帶有規律性的知識,以再現、整理、歸納等辦法串聯起來,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溝通,并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復習課要解決的是知識的點、線、面三者的結合,它承載著回顧與整理、溝通與生長的獨特功能。因此,復習課要重視“理”,達到“化”,讓學生領悟思想方法,提升數學素養。
如何上好復習課呢?首先要依綱扣本。小學階段的復習,要達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教師應該以“標準”為根據,以“教材”為準繩,幫助學生進行系統整理,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織成網、組成塊,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其次要有的放矢。復習課最忌諱的是題海戰術。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教師必須首先鉆進題海,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針對學生實際,精心選擇典型性例題,為精講、精練、高效、減負打下基礎。復習應當給學生以新的信息,即使是“舊”題也要“新”做,范例應做到數量少、容量大、覆蓋面廣、啟迪性強,最后要關注數學思維培養這一本質。
小學數學可以從知識結構來劃分,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這四類知識在復習時都要梳理知識,總結質疑,抓住重難點,激活認知結構,系統整理,實施精加工,綜合應用。
一、梳理知識,理清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使概念系統化
復習課的特點之一是“梳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特點之二是“通”。融會貫通,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梳理數學知識既可以按教材順序,分單元梳理出各單元的知識點,也可以統籌整合本冊的內容,分計算部分、概念部分、應用部分梳理知識點,形成完整的網絡,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激活認知結構,系統整理,實施精加工
復習是要通過對舊知識的系統整理,給學生以新的信息,引發新的思考,促進新的發展,特別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整理,在整理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編碼,對自己的認識結構實行精加工,使平時所學的“分散、零亂、細碎”的知識點,結成知識鏈,形成知識網。
三、老題新做,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的學習是從厚到薄,又從薄到厚”,體現綜合性、靈活性、發展性。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了,也嘗到了創造性思維帶來的樂趣。
復習過程應注意選擇利用“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設計試題,讓學生在對現實問題的探究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拓展思路,擴大視野,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沈建山.資源應用與教學創意:經典方法100例[M].安徽科技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