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良好習慣必須從小培養,且從小事培養,所以小學階段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個人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愛學習和會學習的好習慣。如果學生能在小學階段養成這兩種學習習慣,將對他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要讓學生愛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興趣又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興趣的激勵下,思維處于最佳的狀態,能充分地調動眼、耳、口、手、腦,對外界相關的知識進行積累,對相關的技能進行練習。這時候,如果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應調控好課堂氣氛,激趣導課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最佳的狀態,而緊張的課堂氣氛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在輕松、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高漲,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才會提高。因此,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是培養學生愛學習習慣的前提。
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米”的時候,可以利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明白,如果沒有統一的長度單位,生活中會產生許多糾紛,進而認識到長度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產生認識長度單位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要讓學生學有所得,感受成功
小學生剛開始學習,容易遭受挫折。如果要求過高或者題目太難,就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給他們滿足的機會,逐步提高學習要求和題目難度,讓他們每節課都學有所得,進而產生成功的愉悅感和積極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及動機。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教學內容的層次編排最能說明這一問題。但我想補充一點,就是關于練習中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分兩步進行教學。
例如,在教學“果園栽了一些果樹,每行同樣多,桃樹有4行,梨樹有9行,梨樹比桃樹多15棵,每行果樹多少棵?”這一題時,我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并提示他們先求出兩種果樹相差幾行,然后在課堂中畫圖幫助學生進行分析,通過分析讓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地解答本題。這樣,不僅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動腦,也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還消除了學生對這類題目的畏懼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再讓他們做題就容易多了,學生會體會到成功的幸
福感。
三、要讓學生學有所疑
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勝心強、求知欲旺盛。如果每天重復同樣的題目或者對他們來說不需要動腦筋就可以輕松完成的題目,他們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上還應該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適當變換題型和提高題目的難度。這樣當他們解答了一種比較新的題型或比較難的題目后,就會從心底升起一種興奮感和滿足感,同時也會對未知的知識產生挑戰心理,進而產生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乘法運算定律時,剛開始學生覺得很簡單,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得很熟練,甚至部分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時,我采用變題的方法與他們開展競賽,學生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掌握得還不夠熟練,還有別的更簡便的運算方法,感到十分興奮。于是我就與他們約好,一個星期后,開展簡算競賽,誰的方法簡便、速度快,誰就是優勝者。在這一個星期中,學生不斷挑戰自我,最終在競賽中每名學生都展示了自己的風采,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的發展為中心,培養學生會學習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
在教學中,我嘗試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自主發現問題,探索新知。我覺得這對學生自己來說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更容易掌握問題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例如,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時,我出示這樣兩道題62÷2=和52÷2=讓學生獨立完成。一些學生在計算時發現兩道題的答案一樣,我讓他們進行驗算,結果發現有一題錯了,于是我就引導他們結合做的過程一步一步地檢驗,很快就找到了錯誤的原因,使學生懂得了十位的數要和個位的數合在一起再除。這樣不僅靈活運用了知識,掌握了本課學習的重點,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還使學生養成了認真檢查和驗算的習慣,教學效果要比單純的講練結合好得多。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每個學生都期望自己獲得成功,都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就應該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運用自己的大腦主動地去思考和發展,通過自己的雙手親自實踐和創新,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切實、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 重慶市渝中區兩路口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