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品質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
一、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覺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興趣。”幼兒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是幼兒科學素質的全面發展,以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因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通過科學學習使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根據這一價值取向,也就是說“有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并有初步的科學精神和態度”是我們進行科學教育最關鍵的目標,相對于知識來說,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更為重要。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明確這一點,并且要理清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這一目標。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情境,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為學習需要激發興趣才能真正地進入學習狀態,幼兒才能夠在活動中注意力集中、神情專注、活動持久。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感知大自然的美妙與神奇,激發幼兒對自然的好奇心和興趣。如,經常和幼兒一起觀察和發現自然界中有趣的事物和現象,比如,春天來了,幼兒園里的迎春花開了,在種植園里發現了蚯蚓、各種種子、形狀各異的樹葉等,感受自然的多樣性。所以教師要有這種意識,“在生活的細微處發現教育”,讓幼兒時刻保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二、鼓勵幼兒自主探究,培養幼兒學習品質
科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幼兒的科學學習品質。學習品質不同于知識技能,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對當下和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長遠意義。在科學活動中能體現幼兒很多的學習品質,比如,葆有好奇心,具有探究的欲望;主動探究,敢于嘗試;尊重事實和他人的觀點;樂于想象與創造;樂于合作,分享與交流等等這些品質。在科學活動的學習中,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逐步形成這些品質。比如,教師要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興趣和觀點,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究,要讓幼兒敢于嘗試。在幼兒探索的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幼兒記錄自己觀察和操作的結果,根據這些客觀存在的結果形成自己對事物及其關系的看法和解釋,這樣,有助于幼兒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并且在活動中培養能從多角度看問題,看到同伴的價值,樂于與同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發現,能與同伴合作,相互關心、支持并提出合理的建議,還有這些品質需要在實際生活、游戲以及所有的學習活動中進行長期的培養。
提供能引發幼兒探究并物化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材料。用于支持幼兒科學探究的材料既包括教師在區域中投放的、供幼兒在自選活動或日常生活中自由探究的材料,也包括教師專門組織的幼兒小組或集體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投放的材料。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提供上,要提供具有關鍵作用的材料,提供指向正確結論的材料。因為材料物化著廣泛的科學教育目標和內容,材料既是引發他們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們實現主動建構對周圍物質世界認識的中介和橋梁。教師要盡可能地使幼兒通過操作相應的材料進行學習,所以,教師要關注和研究材料的結構,提供給幼兒適宜的材料和工具,支持幼兒的自主探究和發現,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科學研究活動的組織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因此我們應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們一起觀察生活、發現問題,不斷開闊自我的視野,同時也捕捉幼兒瞬間充滿靈動的具有一定教育價值與適宜開展的活動,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總之,良好的學習品質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積累和培養,作為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在一日生活和各種活動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
(作者單位 山東省新泰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