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瑜
摘 要:學校是進行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場所。中小學階段的公民教育如何更好地鑲嵌在整個教育體系課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探索和挖掘。
關鍵詞:公民;教育;信息技術;團隊精神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把學生培養成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所以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要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看待使用健康信息技術的觀念,讓學生成為信息時代的健康公民。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貫穿公民教育,我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通過監督培養學生文明上機的習慣
做到文明上機有兩大要求:(1)上機前穿好鞋套才能進入學校
機房:機房要求穩定運行,所以要盡可能減少灰塵、靜電對機箱內的器件造成的損壞。(2)保護機器完好、美觀,做到不拆卸鍵盤,不在電腦或電腦桌上亂涂亂畫。為了讓學生養成愛護公共財物、文明上機的習慣,教師在信息技術的第一節課上就應該提出嚴格要求,每排學生選一名小組長進行監督檢查,教師再進行不定時抽查,并讓每節課的學生填好上課情況登記表,如下表所示。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學生可能會有一些煩躁和抵觸情緒,教師需要適當的引導。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過程,所以在文明上機習慣培養成功之前教師要做到持之以恒,不能松懈。
二、通過信息技術課堂情境建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課本中的內容主要由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知識兩大部分組成。因為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所以對word、excel、photoshop等操作都不會很陌生,對什么是信息、信息技術發展過程等等這些理論知識其實一直都在學生的生活、學習中存在,他們肯定也體驗過。那么如何讓學生對枯燥已知的知識再次提起興趣來學習呢?有一個好的方法就是披一件美麗的外衣來吸引學生,這件外衣就是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情境導入。當然在情境導入過程中不要忘記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
在信息技術課堂情境下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Excel軟件使用——表格數據的圖形化”這節內容中,列出我國從1992年至今在奧運會上各個項目所獲得的獎牌數,讓學生從各項目的獎牌數和各屆金、銀、銅的獎牌數兩個方面繪制圖表,讓學生通過分析圖表談談他們的感觸和想法。有的學生會談到我國的獎牌數總體出現一個向上發展的趨勢,有的學生會談到我國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體育方面很強,從而為體育運動員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有的學生會談到我國在田徑方面還比較弱但是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110米跨欄項目上摘得桂冠為中國增光添彩讓我們國人驕傲,希望能有更多優秀的田徑運動員出現……最后以“我能為祖國做點什么?”這一討論話題結束,把學生的愛國情緒推向高潮。
其實,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在文字處理系統”這一節中把由中國金山公司開發的WPS辦公軟件推薦給學生,并把WPS與微軟的辦公軟件做對比,讓WPS的優點顯得淋漓盡致,使學生能夠體會到我國在軟件開發行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和成就,同時也提倡越來越多的學生支持國產軟件,保護國產軟件。
三、通過信息技術課堂頭腦風暴,加強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21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無疑是這個時代必不可少的產物,它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極大便利,促進了社會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網絡敲詐勒索事件和謠言泛濫、網絡黑客等問題的出現,對人們的道德底線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鄧小平同志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道德教育更是如此。當“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構成誹謗罪時,告訴我們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通過學生討論“網絡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面帶來的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一話題,讓學生了解網絡的使用有利有弊,它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讓網絡真正為我們所用,不應該利用網絡肆意發布和傳播謠言。計算機病毒和黑客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所以這節課教師讓學生通過上網和課本資料查找“什么是病毒和黑客?中了病毒的計算機會出現哪些癥狀?如果計算機中了病毒怎么辦,我們應該怎樣預防計算機病毒?”接著列出實例(略)。通過實例讓學生思考討論:我們能不能惡意編寫病毒程序,做一名黑客攻擊他人計算機?我們應該如何合理地利用網絡?通過學生的討論、思考和實例的列舉讓學生明白要做一個文明、合法的網絡人。
四、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現在的高中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張揚個性,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當遇到挫折時會選擇沉默,性格脆弱而敏感,他們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依賴于網絡,缺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所以導致缺乏團隊合作意識。
為了不斷完善學生的性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信息技術實踐課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品制作,在小組人員分配時教師要注意異質分組,通過異質分組使組員與組員之間的能力得到互補,消除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組與組之間的核心競爭力和學生主動動手的意識,同時能夠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動力,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從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如,在《我愛我校》視頻制作課上,教師安排兩個學生一組完成作品,從分工到作品制作完成,教師讓學生自己安排,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最后在作品評析環節,教師要求學生在小組分工安排、作品制作過程、制作意圖、小組收獲等問題上展開陳述,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公民教育任重而道遠,如何將學生的公民教育完美地融入課堂,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需要我們教師去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和不斷實踐,但貴在堅持。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李榮安.關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對話[J].中國德育,2006(05).
[2]黃甫全.學校公民教育:問題及其對策[J].學術研究,1997(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