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楠
高校教育的振興需要教師的力量。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進行師資隊伍建設時,業內有學者研究發現,以團隊合作為師資隊伍建設重要路徑的高校,往往能夠取得較高的成績。分析團隊精神在社會發展各方面的體現可知,加強教師團隊精神培養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推進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時,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團隊精神培養,將會提升高校教師的合作意識,幫助他們獲得個人提升,最終提升高校的實力。所以,加強高校教師的團隊精神培養勢在必行。
師資隊伍建設中,培養教師的團隊精神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合作意識,促進教師組織形成方向統一、綜合效益較高的整體。隨著我國逐漸邁入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也有了大幅度的發展和推進,這對高校教育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盡快提高高校教師組織的整體性,從而提升高校教師工作的整體效率,是當前高校順應我國教育環境變化的重要步驟。
在團隊精神培養的過程中,不僅包含了教師個體自主學習、思考、分析、解答的過程,還包含了不同教師個體之間的互相合作交流的過程。在互相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夠將本學科教學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刻,還能夠逐漸樹立合作共贏意識,讓個體能力獲得發展。
在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人才教育的大環境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1]。而加強團隊精神培養工作,不論是促進高校教師整體的水平提升還是教師個人實力的發展,都是促進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路徑,都將有助于高校提升自己的整體實力,從而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獲得更高的成就,真正地滿足當今的人才培養需求。
培養教師的團隊精神是推動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國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中出現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尤其是在教師的團隊精神培養方面,還面臨著一定的困境。在新時代、新背景、新要求下,必須解決高校教師團隊精神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推動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培養教師團隊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就目前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狀況分析,國內高校仍未做到教師團隊精神培養的全覆蓋。有部分高校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內涵理解不夠準確,對師資隊伍建設的認知尚淺,甚至存在著認識模糊的問題,出現了“重個人發展輕整體提升”的現象[2]。就目前來看,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偏重于教師個人能力的提升,如教師個人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個人的師德師風等,很少考察或者培養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沒有把握好個人發展與師資整體之間的平衡點,忽視了全面發展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甚至部分高校對師資隊伍建設懷有功利性傾向,比如認為師資隊伍建設就是提高本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以此來提升本校的教學實力從而獲得優秀生源。實際上,這種思維扭曲了師資培養理念,忽視了高校教師團隊精神培養的重要作用,不利于高校師資隊伍的向好發展。
高校教師之間的合作明顯不足,一方面是因為學院創造的合作機會較少,另一方面是因為高校教師個人的合作意向不足。高校教師合作意向不足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高校教師缺乏自主合作的意識。高校教師在長期的教學經歷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并且他們習慣于獨自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因此,高校教師在平時較少進行合作,長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工作氛圍[3];二是合作的目標過于片面。當前,高校教師不僅有大量的教學任務,還面臨著巨大的科研壓力,所以許多高校教師參與團隊精神培養活動并沒有真正地以自己的團隊精神培養為目的,而是以團隊性項目的完成為目的參與這一活動。這會導致高校教師團隊精神培養活動缺乏正確的目標指引,合作的意向僅存在于團隊性項目上。
高校師資建設中要針對教師的團隊精神進行培養與提升,不能一味地依靠各種培養活動,它需要隨時進行培養理念更新和培養措施的改進以便適應實際情況。而且,高校的師資建設要進行有計劃地更新和發展,就不僅僅需要高校管理層的努力,還需要校內各單位、各部門的協同努力。鑒于此,一個健全的基于教師團隊精神培養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國內高校師資建設中團隊精神培養機制并不完善,這樣不僅無法做到依托制度形成協同培養模式,更無法確保培養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外,相關制度不完善,也會導致教師團隊精神培養工作缺乏必要的考核環節,有失規范的教師成員沒有獲得應有的懲處,而具備團隊精神的教師成員也沒有獲得應有的獎勵。
在創新人才培養的大環境下,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必須落實好教師的團隊精神培養,構建一個整體性的人才培養隊伍。基于此,高校需要盡快深化師資隊伍建設的理念,提升對教師隊伍團隊精神培養的重視;其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高校教師能夠受到有效并且持續性的團隊精神培養。
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意識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教師團隊精神培養的效果。因此,高校需要深化師資隊伍建設理念的改革,讓正確的建設管理思路帶領團隊精神培養工作的創新進步。首先,高校必須提高對教師團隊精神培養的重視。高校領導層除了要提升自己對團隊精神培養的重視,還一定要在學院內將團隊精神培養理念傳達給各層次職工,推動校內各層次教師對團隊精神的整體認知水平。學院可以積極開展教職工主題大會,在會上傳達新時代師資隊伍建設的相關意識,引導全體教師投身于教師團隊精神的培養工作中。其次,高校需要成立專項研究組,校方領導層為主導人,各學院校直接領導為成員,同時進行本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的調研工作,明確好本校需要確立的團隊精神培養目標[4]。只有確定好了目標,才能確定培養工作的思路和理念。總而言之,高校只有先樹立起對教師團隊精神培養的正確認識,做好頂層設計,才能在此基礎上開展后續的培養活動。
要培養高校教師的自主合作意識,需要高校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高校需要創設教師隊伍團隊精神培養的氛圍。高校可以開設相關主題大會,并組織全校教師積極參與,高校領導層需要對與會教師闡釋本校團隊精神培養的重要性,提升教師隊伍對團隊精神培養的認可度和關注度;其次,需要明晰本校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根據校情制定合適的團隊精神培養活動[5],并且需要時刻明確團隊精神培養活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再次,要注重團隊精神培養活動的全面性,避免只有教學、科研的活動從而讓教師產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的錯誤思想;最后,在開展教師團隊精神培養活動時,要牢牢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以教師的發展為中心,不能以學校的身份強制要求教師參與某些活動或者項目中。
一個完善的評價和反饋機制是高校教師團隊精神培養活動得以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教師團隊精神培養理念應用進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后,還需要建設一個完善的反饋評價機制,學生、教師、各學院都是這個反饋機制的主體。高校可以根據反饋和評價的內容,有目的性地進行教師團隊精神培養措施的改進,從而讓團隊精神培養的效率不斷提升。而且,完善的反饋機制可以鼓勵教師們表達對團隊精神培養相關的各種措施的看法,從而激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團隊精神培養措施的改進中去,這樣,團隊精神培養的效果會逐漸得到增強。除了反饋機制外,高校在教師團隊精神培養過程中還需要制定相配套的教學制度和管理審核制度,其下又分為考核制度、監管制度、獎勵制度等。比如說考核制度主要是針對教師團隊精神培養的階段性考核;監管制度主要是對團隊精神培養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各個工作人員的監督管理;獎勵制度主要是對團隊精神培養過程中對部分優秀教師進行的專項激勵。全面的配套制度將會確保教師團隊精神培養工作能夠穩定且持續性地進行。
為完善團隊精神培養的相關制度體系,高校領導層需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積極組織各部門、各學院領導共同制定相關制度。同時,高校領導層還需要發揮監管作用,比如某學院的教師團隊精神培養工作長期滯后,明顯與學校整體師資隊伍建設相脫節,那么領導層就應該遵循相應的制度,責令該學院盡快進行相關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