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尾珠
摘 要:小學生數感的培養(yǎng),對他們認識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技能、提高運用數感去解決實際問題至關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是當前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要成為一個有良好數感的人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應該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建立數感,在比較理解中形成數感,在運算教學中培養(yǎng)數感,在實際操作中強化數感,在實踐運用中領悟數感。
關鍵詞:數感;數學概念;實踐運用
所謂數感,狹義地講是對數的感覺,對數的敏感性,廣義地講是學生對數值的一種直覺,對數的近似值的一種估計,是對數學公式、定理、性質、公理等數學概念的直接反應。具有良好數感的學生對數的意義和運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對此做出明確的說明:“數感主要表現(xiàn)在理解數的意義;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可見培養(yǎng)小學生數感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在生活體驗中建立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發(fā)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只有學生真正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在認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幫助學生把握數的概念的實質,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培養(yǎng)良好的數感。比如,在“0”的教學時,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馬上高漲起來:“電話上有0”“車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溫度表上有0”“計算機上有0”“我家門牌上有0”……通過聯(lián)系這些身邊的事物,學生體會到了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0”還可以在溫度表、方向圖上表示分界點;在直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歷、電話、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使學生在聯(lián)系生活中體會數的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建立數感。
二、在比較理解中形成數感
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相當于這樣的幾倍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fā)展。例如,通過觀察直尺上的數列,說一說某一個數離哪個數近,離哪個數遠,幫助學生建立數感。以后每學一個新的自然數,都與前面學過的數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每個自然數是怎樣形成的,弄清每個自然數在自然數列中的位置,這樣對數的大小就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三、在運算教學中培養(yǎng)數感
在計算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數感,首先要重視學生的口算,因為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它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更高的數學思維,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重視讓學生口算是發(fā)展數感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20以內的加減計算,以及表內乘除法,這些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加強學生的估算。因為估算本身是數感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反映人對實際情境中數和數量及其大小范圍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樣在日常生活實際中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有助于學生選擇相應的策略解決不同情況下的有關數量的實際問題。因此加強估算,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意識和估算能力,促進學生數感的發(fā)展。如,計算405+295可以看作400+300,估計得數大約是700;36×2可以讓學生想36在30和40之間,30×2=60,40×2=80,所以36×2的積就在60和80之間等等。這樣,讓學生探索并學會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能對自己估算的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讓學生在學習計算時經常嘗試著進行估算并說明自己估計的合理性。又如,在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可以讓學生估計商大約是幾位數,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抓住某些數字的特征,尋找解題規(guī)律,隨機應變,以增強學生的數感。
四、在實際操作中強化數感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性,只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實際背景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在具體操作實踐中,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數學知識,建立數感。例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時,我設計了以下操作活動:
1.做一做:自己動手制作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教師制作1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具體感知。
2.摸一摸:摸摸制作的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3.量一量:利用自己制作的學具測量橡皮面、課桌面、黑板面的面積。
4.找一找:找一找自己身邊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體。
5.估一估:估計自己書包面、課本面、教室地面的面積。
通過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動,學生獲得了親身感受,并學會利用直接經驗去測量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感。
五、在實踐運用中領悟數感
“數學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數感的建立來自于生活,只有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應用,才能得到升華。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xiàn)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xiàn)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起聯(lián)系。要使學生學會從現(xiàn)實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并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感,同時也使已具備的數感得到了強化。例如,這樣的實踐題:星期天帶全班學生到公園劃船游玩,公園大船每條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條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學,請大家設計一種租船方案,計算出所用錢數,比較一下哪種租船方案最佳,并說說理由。結果種種租船方案出臺,經過比較認為租7條大船,2條小船最省租金。讓學生在親身活動經歷和運用中感受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數感,使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數的意義,把握了數的相對大小、多少的關系,不僅鞏固了對書本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學生的數感也得到了升華。
總之,數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yǎng)。而且,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數學學習內容的深入,數感的培養(yǎng)必將被賦予新的內容。因此,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努力鉆研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設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把幫助學生建立數感作為教學的基本目標,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另一方面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的數感。
(作者單位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鳳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