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梅
21世紀的中國小學數學教育,正面臨著信息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巨大挑戰,社會需要能夠敏銳地發現問題并能經濟有效地解決問題的人才,因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
一、在課堂中適時轉變角色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教師在學生的教學活動中起到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
1.教師是學生的“知音”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更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行業,因為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其實就是與學生生命的對話,教師對學生的愛和關注,都能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教師的愛,知道自己并不孤獨,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2.教師是學生學習環境的創造者
問題解決需要問題情境,教師需要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創造出符合學生特點的問題情境。
3.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促進者
問題解決的典型特征是需要用新方法解決問題。在找到新方法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走很多彎路,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這時教師要重視其癥結所在,分析其原因,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改進。
二、鼓勵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是學生探索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應用意識最基本的前提和條件。試想如果學生不會提出數學問題,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1.多給提問機會,鼓勵學生敢于提數學問題
在一些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習慣于一言堂,只顧自己向學生提問題,而很少提供機會讓學生提問題。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得不到培養,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多給學生提問題的機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多給些肯定,多給些表揚
多問是兒童的天性,好問是智慧的搖籃。具有質疑意識的人,才會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潛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面對學生的提問,應多一些鼓勵性的語言,為學生創設有利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學習環境。
3.教給提問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提出問題時,教師不僅要給予肯定和鼓勵,還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因為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很膚淺;有的學生提的問題缺乏“數學味”;有的學生提的問題沒有實際意義。從這些現象不難看出,學生不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因此,要使學生學會提出數學問題,就必須教給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方法。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博白縣鳳山鎮武衛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