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承芳
社會性指一個作為特定的社會關系、社會群體、社會機構以及社會制度下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對人、對己、對社會的認識、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的特征。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因為動作而認識了世界,也因為動作而意識到那個發出動作的“我”。所以,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兒童的動作,起源于幼兒同周圍世界的積極主動的相互作用,即產生于他在一定的環境中與他人所發生的交往活動。兒童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也是衡量個性和社會性成熟的重要標志。如果將一個孩子禁錮在一個小空間里,交流的對象只有身邊的幾個親人,那么這個孩子長大后的交往能力便會受影響,社會性發展也不會全面。幼兒園提供給孩子們一個交往的天地,特別是角色游戲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幾點體會進行闡述。
一、幼兒的社會性是在相互交往中發展起來的
例如,三歲左右的幼兒許多社會性行為尚處于萌芽狀態,如交往互助行為,關心同情行為等。而其中的分享行為的產生與發展,對幼兒的健康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懂得分享才能合作。那么,三歲左右幼兒的交往與分享行為是怎樣的一個發展歷程呢?作為一名小班教師,我記錄并分析了一些事例:
情景一:新學期開始,教師請每位新生自帶一件玩具入園。有趣的是幼兒帶來的大都是布娃娃、玩具小熊、絨毛小狗等玩具。幼兒十分珍惜這些玩具,把它們緊緊地抱在懷里。教師試著將他們手中的玩具拿下來給別人玩,這時的幼兒是十分“吝嗇”的,他們常常是一邊抱著玩具,一邊流著眼淚喊“媽媽”。
情景二:入園已經三周,教師請幼兒說說自己帶來的玩具。幼兒很感興趣,他們能說出自己玩具的名稱以及玩法,以及如何喜歡玩具之類的簡單的話語。最后,教師請幼兒將手中的玩具送給好朋友玩。許多幼兒立刻不說話了,小眼睛緊緊地看著老師,似乎沒有聽懂老師的意思。老師鼓勵說:“就是你將自己的玩具送給別人玩,你也可以玩別人的玩具,這叫交換玩具玩??凑l最能干?!甭牰馑嫉挠變涸囍团赃叺挠變航粨Q玩具,交換成功的幼兒喜形于色。還有部分幼兒坐著不動,他們還怯生生地不敢與別人交換玩具玩。
情景三:入園兩個多月后,幼兒從家里帶來的玩具內容有所改變,除了布娃娃、絨毛玩具外,還有小汽車、飛機模型、“奧特曼”等。教師組織了一個玩具展覽會,請每位幼兒向大家介紹并“推銷”自己的玩具?!罢褂[會”氣氛很熱烈,幼兒個個躍躍欲試。他們拿著玩具送給自己喜歡的小朋友玩或者跟別人交換自己喜歡的玩具玩。同時也出現了商討與爭論行為,常常有幾個幼兒要和一個幼兒交換玩具的現象。交流的話語不絕于耳,如“下次我帶玩具給你玩,這次你給我玩,好不好?”“我的小飛機會轉動,和你換槍玩,好嗎?”等等。
情景四:這是新學期第一次外出秋游活動,幼兒帶了許多各種各樣的食品。午餐時幼兒席地而坐,剛開始還迫不及待地吃著,不一會兒,就見有幼兒拿著食品站起來和小朋友交換了。他們之間的交流還挺熱烈的,如“我有火腿腸,和你換棒棒糖,好嗎?”“我用果奶換你的薯片,行不行?”教師發現有兩名幼兒未帶食品,一經提醒,許多幼兒都爭先恐后地拿食物送給他們吃,還說:“我請你吃東西?!薄拔覀儌z一起吃”之類的話語。有的幼兒看到老師沒有東西吃,就拿東西給老師吃。看著孩子們一張張興奮、真誠、快樂的小臉,老師高興地說:“謝謝,謝謝小朋友!”
二、游戲能促進幼兒社會性更好地發展
如,以小班到大班幼兒玩的“娃娃家”游戲看幼兒社會性的發展為例。
在幼兒園里“娃娃家”是幼兒十分喜愛的游戲區域,從小班開始到中班末,“娃娃家”一直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游戲之一,它伴隨著幼兒的成長,可以說百玩不厭。為什么“娃娃家”對幼兒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我通過較長時間對“娃娃家”的觀察與思考,認為這與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關,特別是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需要有關。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最早玩的游戲就有“娃娃家”,當他們帶著眼淚一進入“娃娃家”的小天地時,很容易就被“娃娃家”像家一般的環境吸引了,很快就被溫馨的家的氣氛感染了。從心理學上講,3歲左右的幼兒還屬于心理戀乳期,這時候幼兒最需要母親安全溫暖的懷抱和親人的愛護,所以幼兒就會把對母親、對家庭的依戀轉移到“娃娃家”的游戲上,在“娃娃家”里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與滿足。漂亮可愛的娃娃是3歲左右幼兒的最愛,有的幼兒自始至終都緊抱著娃娃,仿佛媽媽緊抱著寶寶一樣,這時幼兒的情感發生了遷移,將心里對母親的渴望與愛投注到了娃娃身上。
小班前期的幼兒在“娃娃家”里社會性交往很少,“媽媽”與“爸爸”主動地溝通交流更少,幼兒以抱娃娃和相互獨立地玩玩具為主要行為表現。
小班后期幼兒逐步已由家庭生活過渡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初步的交往要求,對由男孩做“爸爸”、由女孩做“媽媽”性別差異也有了初步的意識。于是由原來獨自活動轉變為喜歡兩人活動,學會了簡單的角色分配,幼兒間語言交流逐步增加。如一位幼兒對另一位說:“我來做媽媽,你來做爸爸。”或“我給娃娃做飯,你抱娃娃睡覺。”“你看我們的娃娃吃飽了沒有?”教師可幫助幼兒定位要做的事情:“媽媽”可以炒菜、煮飯、為娃娃梳頭,“爸爸”可以喂娃娃吃飯、給娃娃講故事、整理房間等。當然在空間允許的情況下,有些活動幼兒可能會同時進行。
到了中班,幼兒的社會性進一步發展,性別意識已很清晰,明確了“媽媽”應該由女孩扮演,“爸爸”應該由男孩扮演,有了選擇游戲對象的要求,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語言交往。如,一位女孩對教師說:“今天我想和浩浩玩娃娃家。”浩浩同意了,女孩問:“今天娃娃吃什么呢?”浩浩說:“燒魚給他吃吧。”女孩說:“不吃魚,不吃魚,昨天娃娃已經吃過魚了;總吃魚,娃娃會卡喉嚨的?!焙坪普f:“那炒蘑菇給他吃,好不好?”女孩同意了,她說:“好吧,好吧,我們先炒蘑菇給他吃,待會兒再煮餃子給他吃?!?/p>
中班初期“娃娃家”的設置與材料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現實生活中許多日用品、真實物品或模型被幼兒運用到了游戲里,如家用電器類的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吹風等,食品類的燒麥、包子、餃子、面條、羊肉串、盤裝蔬菜等。這些讓幼兒有種真實的家的感覺,他們通過模仿會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有趣的情形,如家用電器的使用及食品的烹飪、品嘗等。這樣游戲的自由選擇性與游戲材料的豐富性就會大大激發幼兒交往、合作與分享等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滿足了他們社會性發展的需要。
到了大班,幼兒社會性交往、情感等發展還是需要“娃娃家”這個溫馨的避風港的。在這里,幼兒可以交流聊天,可以互幫互助,可以把高興或委屈進行傾訴與發泄,這些不但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地成長,而且有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大班教師通過增設操作性材料來吸引幼兒繼續“娃娃家”的游戲與交往活動,如提供一張小桌子以及剪刀、花布、作業紙、糨糊等,開展給娃娃“設計服裝”的活動,提供面具、化妝品、服裝、彩帶等,和娃娃玩“化裝舞會”的游戲。教師還可指導幼兒加強與其他各區域的聯系與合作,如和“建筑區”幼兒一起為娃娃造一個家,在“小舞臺”里給娃娃開“化裝舞會”或進行“時裝表演秀”,在“悄悄話”區域和娃娃談心、說悄悄話等。這些活動不但促進了幼兒的認知、動作、技能等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幼兒交往、合作、分享、友愛等社會性發展。
可以看出,在“娃娃家”角色游戲里教師根據幼兒社會性的發展特點,通過采取相應的教育策略,提供相應的游戲材料,給幼兒最需要、最恰當的指導,促進了幼兒從懵懂的、封閉的個人化游戲狀態逐漸發展到半開放的兩兩交往的游戲階段再發展到完全開放的、廣泛聯系的、合作分享的游戲發展階段,從而促進了幼兒社會性全面地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鳳凰和鳴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