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摘 要:鄞江鎮中心幼兒園以課題“古鎮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為載體,從鄞江本地豐富的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出發,充分挖掘古鎮特有的歷史遺跡、民俗風情、語言文學、民間藝術等活動,通過環境的創設,實現環境與幼兒的互動,構建富于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底蘊,讓幼兒在與環境的對話中學習、探究,激發幼兒對家鄉生活草根式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古鎮文化;環境創設;文化底蘊
一、創設特色環境的背景
古鎮文化,是指現在所生活的擁有悠久歷史、濃厚人文積淀的特定環境的歷史遺跡、民間藝術、民俗風情、語言文學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本文中的古鎮文化是指幼兒園挖掘鄞江鎮特有的歷史遺跡(古橋、古寺、古村、古宅)、民俗風情(廟會、傳統民活、民俗游戲)、語言文學(民謠諺語)、民間藝術(泥雕、老虎鞋、糖葫蘆等),通過體驗式、情景式、游戲式等活動模式,豐富幼兒的生活體驗,激發幼兒對家鄉生活草根式的熱愛之情。
那么什么是幼兒園環境呢?我國幼教先驅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幼兒園環境是“兒童所接觸的,能給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質”。瑞吉歐的教育工作者認為:“空間具有教育‘內涵。環境不再是沒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東西,而是一種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環境不僅能激發幼兒思考,還能引導幼兒的行為與活動。”
古鎮文化與幼兒園環境的融匯點就是我園的課題“古鎮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研究。我園地處四明首鎮鄞江,有中國四大水利工程之一 ——它山堰,聞名遐邇的鄞江十月十廟會,更有覆屋式風雨廊橋的鄞江古橋,天然氧吧晴江岸古樹群,臨河古宅,老字號店鋪,還有正在籌建的它山堰石刻博物館……這些充滿了歷史感,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豐富的本土教育資源,為環境的創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創設幼兒園特色環境的策略
1.小班段凸顯廢舊材料,形成特色傳統游戲
傳統游戲的內容廣泛而豐富,我們充分利用本地的廢舊材料發揮其教育功能。我們根據游戲內容,準備了沙包、皮筋、小木棍、小石頭、塑料瓶等材料,并發動家長收集一些廢舊物品及半成品,開展親子制作活動,收集童謠及各類游戲圖解資料,為幼兒創設一面民間游戲特色墻,以直觀的形象展示游戲內容,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游戲的魅力和樂趣。
同時,我們專門為幼兒開設了傳統游戲區域,組織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民間游戲玩具,供幼兒玩耍,這樣更能使幼兒玩得盡興,讓幼兒更好地掌握玩法,也從中得到更多的樂趣,而且傳統游戲墻面和區域的創設很好地滿足了幼兒的探索欲望。
2.中班段凸顯本土特色,形成以自然物為載體的“蟲蟲美工坊”
利用古鎮本土資源進行手工創意活動,融合鄞江特有的古韻,以自然物為載體,鼓勵幼兒個性化展示,形成“蟲蟲美工坊”。
在活動中,積極引導幼兒將新穎創意的想法用個性化的作品來展示,美工活動中幼兒所表現出的動手能力、探索興趣、求知欲、對新事物的敏感性,正是進行創新的動力,所以更重要的是為幼兒創造一種自由、愉快、和諧的環境,使他們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創作,從而無拘無束地表現最真實的自我,發展自我。
3.大班段凸顯自然資源,形成“小腳丫旅行社”
我們在三樓設立了一個鄞江文化的走廊,以它山堰、晴江岸和廟會為點,同時與幼兒一起收集有關的照片、歷史資料等,加深對古鎮文化的了解。以繪畫、說唱、建構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對古鎮文化的認識,屆時會有特色的板塊展示,配合大班的“小導游”活動,共游魅力鄞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家鄉的美。
請父母帶孩子參與廟會活動,了解鄞江廟會的風俗和特點:以“親子逛廟會”的形式,讓幼兒走進廟會,親身感受濃郁的民間風俗和傳統文化的氛圍。“十月十廟會”上,隆重的開街儀式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十里紅裝,它山文化藝術館的開館及四明印社的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無一不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我們策劃在三樓開辟廟會一條街活動,每班就是一個小展臺,可以是特色小吃,也可以是非遺中的虎頭鞋、糖葫蘆、面人……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商品,參與制作,真正實現環境與幼兒的互動。
三.創設特色環境的意義
1.凸顯本土,形成課程特色
大班段的課題,我們選取鄞江最具特色的它山堰、晴江岸和廟會作為大班課題開展的切入點,讓幼兒對本土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中班段我們以自然物的創意美工作為課題的切入點,以農村當地的資源為創作材料,拓展幼兒的創造、創新能力。
小班段的傳統游戲取材于鄞江古鎮游戲,都是耳熟能詳的歌謠,念起來朗朗上口,最具本土特色。
2.凸顯兒童,拓展課程內容
我園的課程以幼兒為本,以幼兒的發展為根本目標,促進他們在自身經驗基礎上的情感、認知、能力、社會性的發展,使幼兒得到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立足實際,注重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開展了“有趣的石頭”“石頭變變變”“我的石頭寶寶”等活動,幼兒“涂一涂”,認識了各種石頭,學習在石頭上裝飾,用石頭拼畫等等,形成了一副幼兒的五彩斑斕的世界。在“稻草”中,幼兒可以用稻草編織,有的會用稻稈拼畫,我們的幼兒以鄞江的橋為藍本,用谷物、豆子等等自然物拼畫,創作了許多惟妙惟肖的
作品。
環境的本土化有效地拓寬了幼兒有關家鄉文化的知識,讓我園的每一面墻都成為活的字典,讓每一位幼兒都能獲得最好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肖莎.談鄉土資源的利用[J].早期教育,2004(12).
[2]古代.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五性”原則[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Z1).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中心幼兒園)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