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的和諧統一。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它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素養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優勢。因此,教師教語文首先是教學生做人,學生學語文也首先是學做人。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呢?
一、利用偉人、英雄人物、重大事件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中《豐碑》贊揚了紅軍隊伍中軍需處長的高貴品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我們從小就要向老紅軍學習,為了他人,為了革命事業,為了勝利而努力奮斗。在和平年代,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從小就要培養一種精神,這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這是我們光榮的革命傳統。
二、強化誠信教育,培養學生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
學校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非常重要,而作為老師不僅僅應對孩子的學習負責,更應該對孩子的“靈魂”負責,擔負起培養孩子做人的職責。在誠信教育方面,培養學生以誠待人,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作業考試求真務實,不抄襲、不
作弊。
三、通過介紹科學家,講述知識性文章,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從小培養未成年人的科學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只有從小提倡科學精神,才能使兒童養成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習慣,形成敢于探索、敢于質疑的精神,科學對待身邊事物的精神。提倡科學精神,培養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把科學精神滲透到文化中去,這也可以漸漸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四、利用歷史人物、典故、古代詩歌、散文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指出: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是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點。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中的《古詩三首》含義深刻,教育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對待生活。同時,也告訴學生在這些詩歌語言生動精練,意境清新深遠,音韻優美和諧,自古到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長。我們從小就要奮發有為,志向高遠,人貴有志,志貴不移,“任爾東西南北風”“只留清氣滿乾坤”。
五、緊密結合實際生活,通過作文教學進行道德教育
作文要密切聯系實際,通過作文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學習做人。
1.正確對待勞動
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從做家務勞動開始,漸漸養成較高的責任意識。讓孩子愛勞動,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一個愛勞動的孩子,往往在未來生活技能及品德、遵紀守法等方面要遠遠超過不愛勞動的孩子。所以,在少年兒童時期,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很重要。
2.正確對待“網絡”“電視”
小學作文教學要為打好道德教育基礎服務,直面現實,提高學生對網絡道德、電視道德的認識和理解,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更快地提高兒童的作文水平。近年來,網絡道德、電視道德使人憂,家長、老師怕學生學壞,不允許學生上網,不允許學生看電視,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針對這種現象,我組織全班交流作文《看電視的感想》,談應該怎么對待電視,要多看些什么內容。通過討論、交流提高了學生對看電視的認識,一是要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不能無限度地看;二是在家長在幫助下選擇有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的內容看。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亦是如此。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育融為一體,在促進小學生德育素質良好提高的基礎上,達到培養造就新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建設人才的教育目的。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蘇木中心小學)
·編輯 張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