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暉
案例背景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激勵鼓舞了很多人,我們的生活節奏也變快,滿眼都是急切奔波的人群。急切,有時是被生活所迫,怕被社會淘汰,有時則出于“生活所迫”留下的后遺癥。就像是闖著紅燈過馬路的行人,起初,也許是因為趕時間上班、上學,但后來他們也不知道為什么而急了。而現在,每天早晨醒來睜開眼睛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翻身看看現在幾點了,上班或上學會不會遲到,永遠覺得時間不夠用,覺得網速不夠快,覺得前面的車開得太慢……的確,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推動著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吃快餐,開快車,走快步,每天日程安排得緊緊的,成天行色匆匆,爭分奪秒,心急火燎的。這樣的一種快節奏的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的幼兒園,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家長和老師。
案例描述
“樂樂快去上廁所”“徐千禾喝水不玩杯子”“李梁賢洗手不玩水”“寬寬快收拾玩具,排隊集合了”在過渡環節中,無論老師怎么叫,怎么喊,總有些孩子就像沒聽見一樣,對老師的口頭指令不理不睬,無動于衷,常常需要老師親自“出面”,走到孩子身邊拉一把、幫一下才行。
與家長溝通,家長們怨聲載道:“孩子在家就這樣,明明聽到大人說話,卻裝著在玩。”老師在一起時也常常交流:不管你怎么磨破嘴皮,班上的孩子依舊是我行我素,“聽不見”的孩子就是不見減少,反而更多了。
案例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對于老師的指令性語言、引導性語言聽不進去呢?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快節奏生活推動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節奏加快
身處快節奏、浮躁的環境中,我們也顯得不那么淡定了。為了完成既定目標,急急忙忙地完成這個活動就要趕緊為下一個做準備或者說直接進行下一個活動,中間不允許有空閑的時間給你活動活動筋骨或思考,這樣就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受教育者——孩子。老師疲于完成一天的常規活動流程,孩子承受著消化不良的痛苦,吸收著營養不良的精神食糧。
2.幼兒行為習慣比較懶散,注意力不夠集中
現在還是獨生子女占大多數,爸爸媽媽也有自己的事要做,
孩子只要不吵到自己就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長期下來,就形成了比較自由的行為習慣。還有一種就是當孩子在自由活動的時候,旁邊會有各種各樣的干擾:比如家長大聲地說話或看電視時把聲音開得很大等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行為中,對旁邊的事情不聞不問。
3.教師提的要求過多,孩子沒有完全領會
有時候面對孩子,當我們提出的問題過多時,孩子無法完全理解并能夠準確做出相應的回應,當然也就聽不見你所說的話了。比如:對小班的孩子說“請小朋友們起立藏好椅子到洗手間去上廁所!”這個時候很多孩子都是“聽不見”的。
案例反思
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過程中,所有的教師都期望班上的孩子聽到要求后馬上行動,不拖泥帶水,不浪費時間。但這樣的理想在生活中很難成為現實。不過,我們作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去想辦法讓孩子們縮短拖拉的時間,讓自己輕松愉快,實現并給予孩子們真正意義上的輕松氛圍。為了達到這種效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優化自身的教育行為:
1.保持冷靜,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
讓我們的心靜下來,丟掉焦慮急躁。給予孩子一種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就慢,放慢腳步,傾聽內心的聲音。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關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分享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教師需要改變以前那種隔著很遠就命令孩子做這做那的不良行為習慣,而應讓孩子看著你的眼睛,這樣他才能明白教師說的話很重要,不能當耳旁風。
2.請孩子重復一次你說過的話
提出的要求簡單化,當我們提出要求后,請孩子再來說一次,既讓孩子注意到了有要求,同時讓孩子明確了要求的內容,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3.用音樂來愉悅孩子的情操,提醒孩子加快速度
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愉悅性情,還能在歡樂的氣氛中提高做事的效率。同時以音樂的開始和結束來規范孩子的行為,能讓孩子在歡快的音樂中欣然接受要求。
4.免去責備,直接描述所見所聞
當孩子們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的時候,與其責備,不如描述現狀,給其建議:“我看見到處都是玩具,一不小心就會踩壞玩具,甚至還有可能摔跤。來,現在我們一起來把它收好吧!”通過自身的行為引導孩子“聽見”教師的話。
5.認真傾聽孩子的講話
想讓孩子認真傾聽我們的話,我們要先低下來,認真傾聽孩子給我們講話,給予其正面的引導、積極的回應,讓其知道與人交流時要認真對待,認真傾聽。
當然我們在具體實際的活動操作中還需要不斷地努力探索,尋求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根據孩子的狀態來及時不斷地調整自身的教育行為,不僅讓自己工作輕松,還能讓孩子從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武漢紡織大學幼兒園)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