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麗
教育是最能充分發掘人的潛能的教育。新的語文教學應是用文化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師生共同體驗的情感歷程。那么,我們如何激發語文情感魅力,讓學生好好體驗語文帶來的快樂和享受呢?
一、活用語文情感魅力
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張定遠曾說:封閉式語文教學、接受式語文教學和分析式語文教學,成了語文素質教育和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攔路虎”。這告訴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換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近語文,體味語文,享受語文帶來的情感愉悅和快樂,從而提升語文生命和品位。
(一)巧創情境 激發美感
人的情感體驗是豐富的,像酸、甜、苦、辣、美、丑……如何在這些諸多的體驗中,找到那份美的體驗呢?我想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容易體會到的。這需要我們老師精心創設審美情境,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內心趨于教育教學過程,引發他們豐富的情感激流,激起心靈的狂濤巨浪。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泉水》一課,我利用多媒體先出示一段優美的泉水動畫。當學生靜靜地看完那清幽的畫面,聽完那清脆的丁冬聲后,我深情地指著畫面:“小朋友們,剛才的畫面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這時,孩子們紛紛舉手道:“老師,我看到了泉水高興的歡呼聲。”“我看到了泉水快活的唱歌,感覺它很快樂。”我又緊接著問道:“是啊,多美的畫面啊,我更喜歡用文字去贊美呢,你們也喜歡嗎?”“喜歡。”就這樣,孩子們的情感都到了釋放。于是,他們輕松進入到課文,美美地朗讀起來。
(二)激發主體意識 陶冶審美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情文并茂、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學生心靈陶冶、人格塑造、價值取向的催化物。那么,我們怎樣讓語文課上得情趣盎然、思緒萬千呢?
1.采用自主讀、探究讀、領悟讀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材的內容是用文字記載的,要想被人感知,體悟意韻,定然少不了讀。為此,大可放手讓孩子們自行去讀書,感悟文本內容。
2.提倡自由說,大膽說,發揮說等多種方式,培養他們獨特的自主意識,體驗情感升華。讀的有感悟,那說的就更有實效。語文永遠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永遠是要被人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的。為此,讀說不可分,說想不可離。
3.抒發個人情感,學寫個人體驗,提升文學素養。好的語文課堂總會讓孩子找到思維噴發的火焰,總有思緒萬千的流露。所以,我們語文老師更應該學會趁熱打鐵,讓孩子真正學到實處,樂在其中,思在體悟。
二、孵化內心精神溫床
語文課標說過,“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包括情感態度、語言積累、培養語感、思維品質、學習方法、審美情趣、健全人格、知識視野等。語文素養的形成是需要體驗的,在教學實踐中別忘記讓孩子對語文精神進行吸取,讓語文學習成為美好的享受。
(一)加強書籍熏陶
學無止境,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想獲得更多知識,使文化傳承,還得學習,進而塑造健全的人格。童年閱讀帶給學生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他們進入書本,進入閱讀,便會走到一扇扇文學的窗口,與大師對話,與書本為友,與偉人交流。久而久之,人類思想精品便積淀成了學生的精神底子。
(二)觸動內心情弦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那種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時所洋溢于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而注重情感體驗,又是新課標對閱讀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學中我們可多用這樣的言語去激勵:“小朋友們,讀了這些,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好嗎?”“讀了這些句子,你還有什么見解與想法呢?”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發,真正觸動內心情弦,促使語文興趣蓬勃發展。
三、體驗感悟多彩情感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一個充分自學、自主體驗情感的過程。應該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在語文實踐中體驗、感悟多種情感。
(一)媒體輔助,誘發體驗
努力發掘和營造適合語文教學的生活情境或仿真情境,誘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和實踐欲望,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體驗熱情。所以,我們老師盡量運用各種錄音設備、多媒體動畫、圖片等現代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他們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享受,以便更好地誘發體驗。
(二)以學定教,拓展時空
語文課標強調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站在學生角度去組織和引導教學,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體驗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在自由的狀態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產生許多獨到見解。為此,教師要拓展時空,延伸體驗,引導學生開拓思路,引向課外,引向生活,以學定教。
(三)享受創新,享受空間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翁,得到成功的滿足與喜悅。”而事實證明,真正有效的課,就得多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好讓他們發表獨特見解。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
語文是很有魅力的學問,要抓住它獨特的思考魅力、想象魅力、創新魅力、情感魅力。教材,不再是閉合的書頁,要把語文打開。讓學生在誦讀、感悟、體味、涵泳中體會語文的音韻美,感受意境的情景美,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就有多么廣闊。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街頭鎮中心小學)
·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