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云
2013年10月份昌吉州舉行生物學科教學能手大賽活動,我有幸被聘請為評委。這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現將幾點切身體會分享給大家。
一、新課改已初見成效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型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系,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取一定知識,還要使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次共聽了十一位選手的課,每節課都能不同程度的體現新課改的理念,不再沉溺于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模式中。都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及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課堂模式上大多數教師采用學案教學。學案編寫較為合理。其中有些學案編寫細致,分為預習案、課堂導學案、課后鞏固案。應用起來得心應手。一節課下來真正讓學生不但能掌握知識,還在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課堂評價機制還需完善
課堂上學生活動形式多樣,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組長匯報等多種形式,因此,課堂評價要及時跟上。在這次這次活動中,大多數老師們注意到了課堂評價,多采用小組競賽,掌聲激勵等方式。但我感覺到整體上課堂評價機制不夠完善,手段過于單一,這樣對學生在課堂上長久保持較高的積極性主動性會有影響。所以,我們還應采取更多更靈活的評價機制,保證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對這兩節課上法的建議
這次比賽課題是必修二第一節DNA分子的結構和第二節DNA分子的復制。第一節的重點是DNA分子的結構的主要特點和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有些選手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構建模型上,最后由教師自己匆匆忙忙總結DNA分子的結構特點。學生制作模型過程變成了為制作模型而制作模型,雖然在構建過程中學生的動手的能力目標實現的很好,但DNA分子的結構及特點這一重點就沒有突破。通過聽課我借鑒各位選手的優點,覺得本節課這樣處理會更好,現提供給大家共享。帶著問題閱讀科學史,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提煉信息的能力。借助科學史提供的知識,采取小組合作,動手制作DNA分子結構模型,然后小組匯報制作過程及制作中遇到的問題,
互相糾錯。通過小組間比較他們制作的DNA結構的相同點,總結出DNA分子的結構特點。然后再通過小組間比較自己制作的DNA分子的不同點(匯報前三個堿基對的種類,理解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總結出DNA分子的結構特性。最后采取角色扮演法,演繹DNA分子的構建過程,讓學生更直觀的體驗DNA分子的構建過程和特點,特別是兩條鏈反向平行的難題迎刃而解了。這節課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鍛煉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使學生在模型制作中對DNA結構的認識更加深入。
第二節的重點是DNA分子復制的過程。有些選手對DNA分子復制方式,直接通過看書一帶而過,而對DNA分子復制過程大講特講,它雖是重點但并非難點。這樣看似達到了教學目標,實際學生的能力目標并沒有體現。另一些選手注重了復制方式的探究,但用時過長,對DNA分子復制過程卻很匆忙。我認為復制方式的探究應讓學生充分體會假說演繹法,只探究半保留復制,把全保留復制放在課下去探究。這樣可節約時間來研究復制過程,又可讓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復制的過程可通過幾個小資料讓學生總結復制的條件時間特點,而不是讓學生直接背書,可以鍛煉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
四、對實驗考查的思考
通過實驗考查可以看出教師平時上實驗課時,很少自己動手操作,所以,實驗操作不很熟練,有些細節注意不到。建議對于課本上涉及的實驗盡可能讓學生都做,教師也要動手操作,對于一些探究性實驗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去做。
這次活動各校都有教師參賽,很多教師觀摩,他們會把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帶回學校,同時聽課教師互相溝通,實現了校間教學經驗的交流,使全州生物教師業務水平得以提升,對新課改的理念理解更加深入,使新課堂的實施手段更有實效性。盼望下次活動的到來,它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方法和思考,也將更快地推進新課改,使更多的學生受益。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臺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