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主渠道,而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達到這條渠道的內部動力。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為了讓學生學好,必須使他們好學。”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在驅動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能使學生持久地、自覺性地學習,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的自覺過程,這就是樂學勝于苦學的道理。我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多年,現在就如何在課堂上營造學習氣氛,培養學習興趣,談幾點體會。
一、導入引趣
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在知識和內容的連接處設疑引思,開拓學生的思路,促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望,教師可生動地提出本課堂的要求及目標。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讓學生隨意報數,教師很快地判斷出能被3整除的數,讓學生驗算,結果都是正確。這時教師小結:“像你們這樣一個一個地去筆算太花費時間了,能否不再筆算像老師一樣一看就能判斷出哪個數能被3整除,哪個數不能,老師今天就是要教給你們這種方法?!贝藭r,學生情緒高漲、興趣濃厚地進入新課學習。
二、情境激趣
小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教師引導、培養才能形成與發展的。然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他們所共有的特征,他們對周圍事物和現象都感到新鮮有趣。這種好奇心產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貴的。因而,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置身情境之中,牽動好奇之心,激起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中,我提出了:用什么方法來檢驗長方形的對邊到底是相等或不相等?……問題一出來,同學們按小組展開激烈討論,有的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在嘗試……創設出這樣的一個趣題,讓學生投入到這樣的情境中,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三、設問導趣
作為教師應該把課堂上的設問,設計為知識發現過程的再編制,但必須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過程的再編制,要緊密地圍繞數學內容,根據需要,按教學程序、課堂結構,選擇新穎的具有啟發性的設問,形成各個問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具有內在聯系的“問題鏈”,以利于突出重點,分散難點,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從而把學生一步步地引向問題的彼岸。
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每個學生準備2個用硬紙制成的完成相同的梯形。
設問:①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處?②梯形面積能否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S=ah進行計算?為什么?③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能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怎樣拼?④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和原來的梯形的底與高有什么關系;⑤利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S=ah怎樣求出原來的面積?學生清楚地看到:梯形的面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S梯形=(a+b)×h÷2。
四、游戲誘趣
利用游戲誘發學生的興趣,因為智慧常常是在游戲中獲得的。在教學中適當采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十分歡迎,興趣強烈,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入。我是這樣做的:接下來,我們來做個游戲,名稱是找朋友。同學們的桌上都放著九個圖形,請每個同學各拿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把這兩位熟悉的朋友找出來。學生就開始動手,接著我乘著學生喜悅的表情又問:為什么5號圖形你也不拿,他也不要?5號圖形也有四條邊、四個角,為什么它不是長方形也不是正方形?看來呀,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條邊和四個角還有一些秘密呢?想解開這個秘密嗎?學生都說想,這時,他們的求知欲極大地被激發起來,課堂氣氛出奇地活躍,學習興趣高漲,思維也處于積極狀態。在游戲中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
五、操作喚趣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在教有余數的除法時,要求每個學生都準備好小棒,在教師的指導下擺三角形,用10根小棒,三根擺一個三角形,擺完第二個三角形后,問:“剩下的還可以擺嗎?”答:“因為我們還有4根小棒,可以擺一個三角形?!睂W生在親手操作過程中個個專心致志,學習氣氛甚濃,學生通過借助視覺直觀形象與動手操作不僅感知了余數,還避免了枯燥的講教形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推動了學習。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教學不在于教給他各種知識,而在于培養他具有愛好知識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給他進行研究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 張 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