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華
摘 要:要想使語文課堂魅力四射,選取合適的切入點顯得尤為重要。以教學實踐為例,探討找準語文教學切入點的方法和作用。
關鍵詞:語文課堂;切入點;條件
“高效課堂”要求我們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率,把課堂視作教學的生命。而語文教學文本不同于其他學科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幾乎是一個擁有無數教學可能的信息載體。所謂“一篇課文可以有一千種教法”的確是一種客觀事實。任何一篇課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在一堂教學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會導致“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局面以及課堂教學的低效和混亂。教師根據本課的重難點、文本的特征和學生的實際,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對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起著決定作用。
以《社戲》一文來說,按照一般教學模式,先給課文分段,列小標題——鄉間生活、月下航船、趙莊看戲、歸航偷豆,再逐段分析。一篇文章被分析的支離破碎,絲毫沒有生動性和趣味性,而且內容紛繁冗雜,沒有側重點。
但是如果先問學生“社戲好看嗎?”學生會從文中找出具體句子表明社戲不好看,然后教師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發問,“兩者是否矛盾呢?為什么其實并不好看的戲、并不好吃的豆,卻讓迅哥兒如此難忘呢?到底是什么讓迅哥兒如此難忘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看書,自然就能理解文章為什么要如此行文,作者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故牽一發而動全身,明一點而悟全文。切入點是撬起語文教學無窮魅力的杠桿,切入點是統帥課堂教學過程的綱領。唯有會當凌絕頂,才能一覽眾山小!唯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在我的周圍,經常能看到精彩的語文課,這些精彩的課堂都有一個準確的切入點。
比如,《五柳先生傳》,授課教師從九個“不”入手,品出五柳先生的真性情。
再如,《我的母親》,可以從不同身份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作為母親的她,剛柔并濟,教育得法;作為一家之主的她,不乏“剛氣”,捍衛名節;作為后母的她,有忍耐底線,非無原則妥協。學生借此準確深入地把握母親這個人物形象,更能夠體會母親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
某教師在講《赤壁》之前,講解了古詩形式和內容上的分類及特點,然后請學生依據分類標準,給《赤壁》分類,學生很容易說出“形式上是七言絕句,內容上是詠史詩,詠史詩的特點就是借歷史的地方、事件等抒發情感,借題發揮。”接著又聯系了作者杜牧所處的時代背景,學生明白了晚唐社會政治黑暗,宦官專權,文人大多自負,感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這些都為理解詩歌主題奠定了基礎,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把握詩歌的主旨,借題發揮,抒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在我的課堂上,也開始做這方面的嘗試。《丑小鴨》一文,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這篇童話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然后抓住“丑”字問,“丑小鴨‘丑嗎?哪些動物認為她丑?為什么周圍的動物都認為她丑?面對自己的不幸,丑小鴨是怎么做的呢?”學生順著這一系列提問把握文章主旨——丑小鴨變白天鵝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又能引發自身的探索意識,對文本進行深入探討。
再如《安塞腰鼓》一文,引用了一段評價“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使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從“勁”出發,體會腰鼓的“勁”,體會文章語言的“勁”,把握文章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一篇文章可以有好幾個切入點,但好的切入點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2.能緊扣文本特點,突出教學重點。3.能利于解決教學難點。4.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深入探究。我想這樣才能讓語文課魅力四射,才能讓語文課陶冶學生的性情,才能讓短短的45分鐘產生最大的效益。
選好文章的切入點學習理解課文,不僅是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時的一種重要手段,更應該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語文閱讀能力。從現在教育的實際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遠比教授學生知識重要。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該將自己的教學方法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經常性運用和訓練。
(作者單位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