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舜 唐步龍
摘要:在生產商占據主導地位且零售商承擔物流服務成本的兩級供應鏈中,同時考慮生鮮農產品的實體損耗和價值損耗,建立物流服務水平影響產品供給率與產品新鮮度的模型。結果表明,加入利益共享與成本共擔契約的分散決策下期望利潤之和等于集中決策下系統最優期望利潤,實現供應鏈協調。該契約實質是在生產商和零售商之間將系統最優期望利潤進行分配,通過算例驗證該契約的可行性。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實體損耗;價值損耗;利益共享與成本共擔契約
中圖分類號: F724.7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2-0388-03
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編號:10YJC790234);江蘇省淮安市科技支撐計劃(編號:HAS2011056)。
作者簡介:沈正舜(1983—),男,江蘇淮安人,講師,研究方向為營銷戰略與產業經濟。E-mail:zhshshen@163.com。生鮮農產品是我國消費者最主要的食物營養來源之一,其生產和消費均具有分散性,零售商和生產商可通過跨區域合作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生鮮農產品屬于變質品范疇,具有易變質、不耐貯藏的特性,物流服務水平會對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造成一定的影響。目前,針對產品的實體損耗和價值損耗,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但大多只考慮一種損耗,例如,但斌等分別考慮了產品的價值損耗和實體損耗,引入一個指數形式的新鮮度衰減函數表示產品的價值損耗,結果表明,考慮價值損耗時,集中決策模式不能協調供應鏈;考慮實體損耗時,集中決策下系統訂貨周期等于分散決策下零售商的最優訂貨周期,系統損耗最小[1-2]。曹武軍等僅考慮了產品的價值損耗,結果表明,基于收益共享與損耗共擔的策略,引入期權契約可協調供應鏈[3]。與這些文獻不同之處在于,本研究同時考慮了產品的實體損耗和價值損耗,建立物流服務水平影響產品供應率與產品新鮮度的數學模型,嘗試在生產商主導的供應鏈中加入合理的契約協調該供應鏈。由1個生產商和1個零售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中,利益共享契約是一種重要的協調手段,Cachon等研究了利益共享契約在供應鏈協調中的重要性[4]。目前,利益共享契約已廣泛應用于供應鏈協調機制,胡本勇等考慮了利益共享與努力成本共擔的策略,結果表明,加入期權銷量擔保契約可協調兩級供應鏈[5]。何勇等認為,單純的利益共享契約無法協調供應鏈,在此基礎上引入回饋與懲罰策略,可協調兩級供應鏈[6]。本研究則考慮在市場需求為隨機變量且物流服務水平影響產品供應與產品需求的情況下,引入利益共享契約協調供應鏈[7],即零售商愿意將部分利益共享給生產商,以此激勵生產商參與協調供應鏈[4],將利益共享的對象定為銷售收入和處理剩余產品的收入。本研究以市場需求為隨機變量,零售商承擔物流服務成本,在模型中同時引入生鮮農產品的實體損耗和價值損耗,試圖加入利益共享契約,協調生產商占據主導地位的兩級供應鏈機制。
1描述模型
2數學模型
2.1集中決策模式
2.2無契約的分散決策模式
2.3加入利益共享與成本共擔契約的分散決策模式
3數值模擬
4結論
參考文獻:
[1]但斌,陳軍. 基于價值損耗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J]. 中國管理科學,2008,16(5):42-49.
[2]陳軍,但斌. 基于實體損耗控制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29(3):54-62.
[3]曹武軍,樊苗. 農超對接下生鮮農產品的期權契約定價策略[J]. 物流技術,2012,31(9):102-105.
[4]Cachon G P,Lariviere M A.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J]. Management Science,2005,51(1):30-44.
[5]胡本勇,雷東,陳旭. 基于收益共享與努力成本共擔的供應鏈期權銷量擔保契約[J]. 管理工程學報,2010,24(3):33-38.
[6]何勇,楊德禮,吳清烈. 基于努力因素的供應鏈利益共享契約模型研究[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6,12(11):1865-1868.
[7]Yao Z,Leung S C H,Lai K K.Manufacturers revenue-sharing contract and retail competi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6(2):637-651.
[8]Krishnan H,Winter R A.On the role of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 in supply chains[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2011,39(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