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林 張玉軍 李國平
摘要:農業知識產權正日益成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與核心競爭力,并且從多方面促進并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的實施,但是在推進實施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因素。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應該以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業知識產權供需平衡問題,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建設。
關鍵詞:知識產權;現代農業;經濟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03.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2-0391-02
收稿日期:2013-07-01
作者簡介:溫小林(1984—),男,山西興縣人,碩士,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研究。E-mail:wenxiaolin@163.com。
通信作者:李國平,碩士,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科研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jrlgp@126.com。農業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的派生權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涉及農業科技領域的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動所創造的農業科技成果而享有的一種權利[1]。由于農業行業的自身特點,農業科技活動所產生的農業知識產權又有區別于一般知識產權的獨立特性:第一,農業知識產權的生物性明顯;第二,農業知識產權權利易擴散;第三,農業知識產權的社會意識較弱。
1知識產權對農業經濟的發展作用
知識產權是一種潛在的、內生的生產能力,如果這種能力未能發揮出來,這就是潛在的生產力;如果發揮出來了,它就變成了現實的生產力。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西方發展經濟學家從多個層面考察了知識產權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1關于外資利用
20世紀70—80年代,歐盟、日韓等國農業生產的經驗和教訓使西方的發展經濟學家意識到,知識產權正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經濟學界的一般觀點是: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施進程,僅僅依靠物資資本的大規模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投入建立在農業知識產權人力資源和能力建設的基礎之上,以確保物質資本和人力、知識資本的平衡增長。
1.2關于余值增長率
西方有些經濟學家通過對各國農業經濟增長率差異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農業經濟增長率大于農業資源增長率的情況下,這兩者之間的差值被稱作余值增長率[2]。而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農業產出增長快于投入的增長?一致的觀點是農業知識產權的有效發展和保護。
1.3關于農業技術進步
隨著現代農業的出現,經濟學家越來越關注農業技術進步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他們通過對內生技術進步模型的考察而得出結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農業技術方面的差距主要緣于發達國家規范化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體系。
2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的發展現狀
伴隨著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逐步完善,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總量快速增加,農業知識產權質量不斷改善。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農業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有效量分別為178 757、50 452、32 985件;農業植物新品種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9 016、3 713件,分別比2010年增加13.62%、6.46%。農業專利和農業植物新品種的快速增加,標志著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強化[3]。
農業知識產權積累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到農業生產的實際應用當中,以此來促進農業的現代化,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目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與農業現代化之間仍未形成良性互動,也就是說農業科技成果尚未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這與農業科技有效需求不足、農業科研目標導向失衡和農產品單一化現象嚴重等有密切聯系。
2.1農民接受新事物的主動性差,農業科技有效需求不足
當前我國農民承擔風險的能力還很脆弱,導致大部分農民對新技術、新成果和新模式不敢輕易接受,對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持懷疑態度。事實上即便廣大農戶愿意采用這些新型的科技成果,他們較低的科學文化素質勢必也會使農業科學技術的產出效果大打折扣。
2.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農業科研目標導向失衡
我國大部分科研單位存在著“輕技術重學術,輕實際應用重理論研究”的情況,在農業領域這種導向更加嚴重[4]。這直接導致很多農業科研人員在農業外圍閉門造車,使得農業科研往往與農業生產的實際相脫節。
2.3農業知識產權供給結構不合理,涉農科技成果價值整體不高
當前,農業知識產權的質量整體不高,一些開發價值不大、適應性較差的專利和新品種普遍存在[5]。這使得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價值在市場中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從而也削弱了市場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信心。
3知識產權與農業現代化的經濟分析
研究知識產權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首先必須弄清一個問題,即農業現代化背景下農業知識產權的內涵。筆者從2個角度來理解農業知識產權的內涵:(1)農業知識產權是以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為核心,充分利用新型農業科技成果,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存儲、使用基礎上的新型權利;(2)農業知識產權是一切關于農業生產的新型科學技術、科技服務信息和科學的管理等具體知識的一般抽象形式。根據前面一種理解,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農業知識產權,這一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的實施方式,使得農業生產從依靠資源和要素的投入為主轉變為依靠知識和信息(包括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為主,農業現代化也正是通過農業知識產權與農業生產的內部結合得以實現。根據后面一種理解,知識產權為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提供了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有效途徑和必要工具,使得農業生產與現代社會的聯系進一步強化,使得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不斷提高,這里提到的農業現代化是通過與知識產權的外部結合來實現的。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知識產權通過與農業生產本身的內外部結合,從生產、消費和交換3個方面實施農業的現代化改造。這三者間相對獨立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促使農業在生產、消費及交換上不斷發生量的擴張和質的改變,從改變科技創新、農業轉型升級、產業化3個方面來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快速轉變。
3.1知識產權對農業產業化的促進作用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通過轉變落后的生產方式來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6]。知識產權作為一種重要的智力資本,在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方面無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業產業化的特點是通過將農業生產鏈向產前、產中和產后延伸,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加強農業的開發,同時完善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諸多配套環節。產前和產后的配套環節本身屬于工業和服務業的范疇,而知識產權在工業和服務業中所起的作用早已得到論證。正如勃隆科所說:在20世紀,知識產權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可替代的服務工具和極其復雜的生產機制,在農業生產中引入知識產權,不僅有利于引導和規范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3.2知識產權對農業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
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使得農業科學技術在法律的保障下轉化成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的知識產權,是確保我國農業科技持續創新的重要保障,是提高農業科技實力、增強農業生產競爭力的內在要求[7]。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要想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式轉變,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在知識產權戰略的有力實施和知識產權制度的有效保護下,引導和激勵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代科技優勢,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3.3知識產權對農業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
一般情況下,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過程要經歷生存農業、商品農業和知識農業3個發展階段,知識農業區別于前面兩個發展階段的最顯著特征是運用知識經濟去發展農業生產力,而農業知識產權恰恰為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8]。受產業特征的影響,農業知識產權有著明顯的地域性、排他性和時間性,這使得它在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農業的產業化升級,社會生活資料的日益豐富和消費的多樣化,知識產權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內涵正日趨成為主導市場占有率的決定性因素,成為農業產業能否順利轉型的關鍵依靠[9]。
繼續推進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在事關國計民生的農業生產領域、農業科技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核心技術和知名名牌,著力培育和強化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的知識產權優勢,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知識”含量,是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內在質量的必然選擇。
4政策建議
隨著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逐步完善,農業科技將會有長足的進步,從而為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改造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伴隨著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業生產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將愈發嚴峻,這對置身于農業這個弱質行業的人們來說無疑意味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挑戰[10]。因此,筆者認為,為了加快推進農業知識產權工作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應該繼續推行順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的農業知識產權戰略,重點解決好農業知識產權有效供給動力不足和農業知識產權供需結構不合理、供給乏力的問題,從而在需求與供給之間搭建一條“綠色通道”,具體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加強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構筑知識產權信息化服務體系
實踐證明,知識產權信息化服務體系是解決農業知識產權供給過剩、有效供給不足和供需結構不平衡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是未來10年內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11]。我國應以信息化服務體系為依托,充分發揮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知識產權之間的“倍增效應”和“疊加效應”,促進知識產權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有效互動和對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轉型。具體而言,一要大力推進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提高農村信息服務接受水平;二要強化政府在農業信息化進程中的組織協調與服務職能;三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農業信息標準的制定,確保農業信息體系的規范化。
4.2調整農業科技優先發展方向,優化農業科研結構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應繼續統籌規劃,合理調整農業科技的優先發展方向、優化農業科研結構,應進一步引導和強化農業科研機構在糧食作物等關鍵領域的原始創新,穩步提高在高效農業等新型領域的創新層次,不斷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世界先進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針對基礎類知識的創新,要著力建成優勢突出的創新力量,著重解決基礎性和方向性的知識創新問題。對應用類知識創新,要圍繞國家目標,進一步加強對各類相關研究力量的優化和整合。加強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產業化配套技術的集成研究,力爭在農業知識產權創新性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4.3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營造有利于“農業知識”創新的外部條件
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對農業知識創新工作的扶持和投入,鼓勵農業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前沿探索;不斷改善農業科研工作條件,加快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同時有必要進一步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知識產權與農業生產的有效溝通和互動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務,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內在質量,完善農業知識產權發展所必需的體制和機制環境,降低農業現代化改造過程中所帶來的社會成本的增加。
參考文獻:
[1]趙鵬. 知識產權保護與農業技術創新的二律背反——基于數理模型的分析[J]. 學習與探索,2012(5):108-110.
[2]陳奇. 基于Solow余值理論的河北農業科技創新貢獻率的測算分析[J]. 廣東農業科學,2012(6):209-212.
[3]張瓊華,徐兵強,王曉陽,等. 關于農業科研單位加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的探討——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為例[J]. 中國熱帶農業,2012(6):65-67.
[4]熊桉. 供求均衡視角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2012(4):44-48.
[5]王潤華. 對我國農業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思考[J]. 廣東農業科學,2010(7):281-283.
[6]高慧榮. 農業產業化遭遇的困阻及其破除[J]. 農業經濟,2012(11):23-25.
[7]王仁富. 論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完善[J]. 農村經濟,2010(4):83-85.
[8]劉輝,許慧. 知識產權保護與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的經濟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6):59-62.
[9]譚綺球. 農業科技支撐廣東農業轉型升級的思考[J]. 廣東農業科學,2011(4):203-204,224.
[10]劉春靜. 以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探討[J]. 農業經濟,2012(12):45-47.
[11]吳欣望. 集體知識產權運營與農業產業化[J]. 學習與探索,2007(4):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