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賈利
摘要:農業科技創新已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也由20世紀末期的“單維”目標發展到21世紀以來的“多維”目標。多維目標包含了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調結構、穩生態的目標體系。通過對相關農業科技創新政策的總結和發展規劃梳理,建立了包含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調結構、穩生態的農業科技創新目標體系,并對這些目標進行維度分析,進而測算了農業科技進步對該目標體系的貢獻率。結果表明,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體系并不明確,各目標維度發展不均衡,有的目標之間存在矛盾,而農業科技也不是完成這些目標的唯一途徑。提出了按照短、中、長期分別制定相應的農業科技創新目標體系,同時,積極采取財政投入、農民培養、制度創新等其他手段來共同完成這些目標。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目標維度;科技進步貢獻率
中圖分類號: F323.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2-0399-03
收稿日期:2013-06-1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編號:12YJC790244);黑龍江省教育廳問題專項重點項目(編號:1252z009);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編號:YJSCX2011-059HLJ)。
作者簡介:馬麗(1981—),女,山東金鄉人,博士研究生,從事森林管理政策及相關法律研究。Tel:(0451)55190839;E-mail:malimary_2000@126.com。
通信作者:賈利,教授,博士生導師。Tel:(0451)55190297;Email:jiali@neau.edu.cn。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將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支撐。在相關政策的鼓勵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綜合能力得到了穩步提高,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了52%,糧食總產量穩定在了5.000×1011 kg以上。其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2%(2011年達到了53.5%),雖然距發達國家的70%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農業科技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與大多數農業政策一樣,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正發生著重要的變化,從20世紀80—90年代的以農業現代化為主發展到了現在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生態環境等多元化的目標,農業科技創新被賦予了太多的歷史重任。而在這個多元化的目標體系中,哪些目標取得了較好的實現?而其他一些目標未能順利實現的原因又在哪兒?我們試圖通過對農業科技創新的多維目標發展現狀的維度分析來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嘗試性的解答,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給出對策建議。
1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維度構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一直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卻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具體來說,可以將其目標變化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這一時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可以說是“單維”的,也就是以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為目標,農業科技創新主要是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出水平[1];第二個階段是2001年以來,以《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為主要標志,將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定位于“解決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農業科技問題”,之后又對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進行了進一步闡述,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由“單維”轉向“多維”(圖1)。
參照《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目標定位,并考慮之后的《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里面的闡述,我們將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定義為5個方面的目標——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調結構、穩生態。
1.1保安全
《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里面提到,“在水、耕地等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保持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確保糧食安全,必須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里面更是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當成了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首要任務。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糧食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4年來,我國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八連增”,即使如此,政府也一直沒有放松過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特別是在糧食連年增產之后,如何繼續保持糧食增長的態勢,依靠科技創新成為了必然選擇。
1.2提效益
《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指出,“要通過培育專用、優質新品種發展畜牧業、水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整體質量和效益;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這里看,提效益主要是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這種效益包括3個層次,一是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的單產,二是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三是依靠科學技術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
1.3促增收
我國實行的各種農業政策歸根結底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里提到“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目標”。這就說明,通過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和效率,從而一方面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收入,另一方面解放出大量勞動力從事非農勞動,獲得非農勞動的收益,最終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1.4調結構
這里所說的結構主要是指的農村經濟結構與農業生產結構。在經濟結構里,一般是以第三產業發展的速度來表示經濟結構調整完善的程度;而在農業生產結構里,目前是以畜牧業和漁業所占比重來代表農業結構調整的程度。農業科技創新能夠提高農業的單位資源生產率從而使得農業生產效益大大提高,同時解放出大量的農業勞動力,投入到第二和第三產業中去,提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在農業生產中,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使得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率提高,從而達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目的。
1.5穩生態
我國人均資源量少,生態環境脆弱,尤其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相當突出,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農業科技工作急迫而長期的艱巨任務。《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里也提出,“合理開發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因此,通過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化學用品的投入,減少環境污染和破壞,可以有效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
2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維度及科技貢獻的實證分析
2.1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維度指標體系與數據來源
2.1.1指標體系的建立為了更好地反映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5個方面目標維度的實現情況,需要建立起一個全面、具體、可比的指標體系。在綜合考慮代表性和數據可得性的基礎上,建立了由5個方面的內容構成的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維度指標體系,每個方面選擇2個最重要的指標進行描述(表1)。
2.1.2數據處理本研究的各指標數據來自于《新中國60年統計匯編》、《中國發展報告2012》、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2.2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目標維度發展情況的定量分析
2.2.1標準值的確定與歸一化處理為消除各指標量綱不同所造成的不可比性,需進行指標的歸一化處理,這就需要對各指標的標準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區間)進行界定。
根據界定好的標準值,按照下列公式計算歸一化數值:
歸一化值=(原指標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歸一化之后,各指標數值就都轉化成0~1之間的數值。
2.2.2指標權重的確定為了對歷年農業科技創新的情況做一個對比,本研究在專家打分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計算了各指標的權重[6]。利用AHP法,運用MATLAB7.0軟件編輯程序進行計算,可以得出各子系統內各指標權重(表1)。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公式計算,可得出5個目標維度的權重分別為:0.368 2、0206 5、0.206 5、0.109 4、0.109 4,特征值為5.013 3,一致性比率為0.003,具有滿意一致性,因此權重是可信的。
2.2.3加總求和通過加總求和,可以得到5個目標維度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效,同時根據權重計算,可得到農業科技創新取得的綜合效果(表2)。
通過表2和圖2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從農業科技創新的綜合目標得分值的變動情況來看,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一直處于一個上升的態勢。從5個方面的目標維度來看,“保安全”目標完成情況一直較好,而“促增收”的目標完成則較差;“提效益”目標和“調結構”目標,也就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總產值取得了較快的進步,產業機構調整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生態效益目標穩步發展。
2.3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目標體系中農業科技貢獻率
對農業科技創新5個目標維度的完成情況的測算為我們了解農業科技創新目標完成效果提供了實證依據。但是,農業科技創新目標的完成并不都是由農業科技創新帶來的,還包括農業投入、制度改進和人力增加等因素帶來的貢獻[7]。需確定農業科技創新在上述5個維度的目標完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表2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目標維度建設的評價
年份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調結構穩生態綜合得分19800.546 20.234 40.185 30.096 30.347 30.336 319900.766 40.316 30.262 10.416 90.389 00.489 820000.868 20.449 00.387 60.670 50.469 90.617 220100.711 50.746 20.470 70.766 40.627 40.665 7注:限于篇幅,此處只給出1980、1990、2000、2010年4年的評價結果。
2.3.1計量模型建立本研究擬采用的測算模型來自于《新帕爾格雷夫(Palgrave)經濟學大辭典》[8]介紹的核算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速度的方程式進行變形,得到:
2.3.2數據處理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需要4個數據,分別是農業科技創新目標綜合評價值、農業資金投入、農業勞動力人數和土地投入。其中,農業資金投入由農業財政支出代替,農業勞動力人數由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代替,土地投入由歷年年末耕地面積代替,數據分別來自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1》、《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1》和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單位分別是104人、108元和103 hm2。為了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對農業財政支出數據以1978年為基準進行平減處理。
2.3.3測算結果運用Eviews 6.0軟件進行估計,可以得出:
3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發生了重要變化,由20世紀的“單維”目標發展到21世紀的“多維”目標。在多維目標下,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其目標的表述也更為清晰、全面和具體。但是,通過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維度分析,發現在多維度的農業科技創新目標體系下,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各目標維度的發展并不均衡,“保安全”的目標完成情況一直較好,“提效益”目標和“調結構”目標進步較快,而“促增收”和“穩生態”的目標完成則較慢;二是各目標維度發展方向并非一致的,甚至存在著矛盾。例如“保安全”與“提效益”有時會存在矛盾,“提效益”和“穩生態”也有時存在矛盾。在這種矛盾下,各目標維度的主次關系不好理順,雖然目前農業科技創新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第一要務,但是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點仍不明確。
通過對農業科技創新目標維度分析,發現農業科技進步并不是完成相關5項目標的唯一手段,并且該貢獻率低于36.1%,說明農業科技進步是促進農業進步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手段。針對這些問題,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需要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具有“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調結構、穩生態”的5個方面的職能。但是,這些年來,農業科技創新只是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提效益、調結構方面作用較小,而在促增收、穩生態方面作用更小。特別是由于基礎科學和工業體系的落后,造成我國農業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非常弱,國外企業逐步進入我國,威脅到了我國
糧食、經濟和國家安全。因此,現在需要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體系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在當前的五大目標維度中,應該確立保安全和提效益為主要目標,其余目標可以適當延后實現,或者根據鐘甫寧等[5]對于我國糧食政策方面的建議,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根據近期、中期和長期分別制定不同的目標體系,這樣就可以突出重點,避免短期內農業科技創新政策的多頭性和盲目性。
(2)由于各個維度的目標并不是僅僅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就可以實現的,所以應該首先認識到農業科技創新對于多元目標體系的重要性程度,不應過分夸大其作用和功能,認為農業科技創新是萬能的,而應該將其僅僅作為實現多元目標的一種手段[1]。許多目標的實現依靠的并不僅僅是農業科技的創新,還應該有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和補貼、社會組織變革和管理方式的改變等。
參考文獻:
[1]曠宗仁,梁植睿,左停. 中國農業科技創新政策目標設定與實現情況分析[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2):59-68.
[2]陳百明,周小萍. 中國糧食自給率與耕地資源安全底線的探討[J]. 經濟地理,2005,25(2):145-148.
[3]鄧大才. 糧食經濟安全與糧食自給率[J]. 嶺南學刊,2003(1):55-58.
[4]郭燕枝,郭靜利,王秀東. 試比較我國糧食自給率和谷物自給率[J]. 農業經濟,2008(1):22-24.
[5]鐘甫寧. 糧食儲備和價格控制能否穩定糧食市場?——世界糧食危機的若干啟示[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20-26.
[6]Thomas L 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lanning,priority setting,resource allocation[M]. New York:McGraw-Hill,1980:18-23.
[7]劉春香. 中國農業技術創新現狀與對策研究[J]. 農業經濟,2006(5):33-34.
[8]約翰·伊特韋爾. 新帕爾格雷夫(Palgrave)經濟學大辭典[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7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