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志華 唐劍 劉華周
摘要:以江蘇省太湖流域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調研和數據分析的方法,通過對江蘇省太湖流域水污染狀況、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分析,提出運用生態補償手段解決太湖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并對構建江蘇太湖流域生態農業補償機制進行了初步的理論探討。
關鍵詞:江蘇;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生態補償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2-0412-02
收稿日期:2013-09-13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12)5058]。
作者簡介:亢志華(1981—),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生態農業及農村區域發展等方面的研究。Tel:(025)84390986;E-mail:kzh_mm@126.com。
通信作者:劉華周,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循環農業及農村區域發展等方面的研究。Tel:(025)84390122;E-mail:liuhz01@sina.com。1江蘇省太湖流域水污染狀況
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以占全國0.4%的土地面積、3.8%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11%的GDP,人均GDP為7萬元人民幣,是全國人均GDP的2.9倍。流域面積36 900 km2,為典型平原河網地區,河道總長約12萬 km,密度達3.3 km/km2,0.5 km2以上的大小湖泊189個。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位于太湖流域河流水系的中心,是流域水資源調動中樞,全湖面積2 338 km2,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也是無錫、蘇州、嘉興等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并承擔著向下游江蘇、浙江及上海的部分地區水源地供水的任務。
2007年5月,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江南水鄉出現了水荒,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藍藻大規模暴發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諸如氣溫、風浪、光照等。人為因素主要是由于氮、磷等過量的營養物質富集,其主要來源于農田施肥、農業廢棄物、畜禽和水產養殖廢棄物、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等[1]。按照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標準》評價,2009年太湖有7.6%水域水質為Ⅳ,18.5%為Ⅴ類,73.9%劣于Ⅴ類,均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影響水質的主要為總氮和總磷。從空間分布來看,太湖西北部湖區水質較差,東南部湖區水質相對較好,其中,竺山湖水質最差,總體為劣Ⅴ類,東太湖水質最好。太湖流域34個省界河流斷面中,水質類別達到或優于Ⅲ類水標準的斷面占32.4%,Ⅳ類26.5%,Ⅴ類17.6%,劣于Ⅴ類23.5%。蘇滬邊界斷面7個,僅太浦河汾湖大橋達到Ⅲ類,其他基本為劣Ⅴ類。蘇浙邊界斷面15個,僅近太湖、太浦河的斷面有4個達到或優于Ⅲ類,其他均為Ⅳ-Ⅴ類。浙滬邊界斷面12個,僅太浦河的斷面有4個達到Ⅲ類,其他基本為Ⅴ-劣Ⅴ類[2]。
2江蘇省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2.1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2.1.1生態農業的概念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更高階段,它是在傳統農業和石油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3]。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組織進行的農業生產;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有機農業是生態農業的高級形態,循環農業也是生態農業的一種發展模式。
2.1.2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發展現狀2010年太湖流域“三品”基地面積共為5.49×105 hm2,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為3.99×105 hm2,綠色食品基地面積為1.4×105 hm2,有機農產品基地面積僅為1.27×104 hm2。從區域布局來看,太湖上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有一大部分產品還處于無公害產品階段。在蘇南經濟發達地區,綠色食品基地在耕地面積中的比重已逐步提高,無公害產品基地面積相對減少。目前,有機農業的種植規模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句容、溧陽、溧水、金壇、高淳、宜興等生態環境較好、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太湖上游地區,其次是經濟發展條件好、農業科技水平高、重視有機農業發展的張家港、常熟、吳江、蘇州相城區等地區[4]。
2.2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發展趨勢
太湖流域內發展生態農業,按照有機農業和循環農業標準改進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化學農藥和肥料的施用,并結合濕地建設和生態溝渠塘建設等各項生態措施,構建環太湖區域的農業生態屏障,凈化太湖水質。在太湖流域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是減少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減少入湖污染物的重要舉措之一,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的成功實施,將為其他湖泊河網地區、淮河流域暨南水北調東線走廊等地區的農業污染治理提供寶貴經驗。不僅有利于促進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也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大大提高食品安全的同時,對推進農業市場化與國際化進程,突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制約起到積極意義,符合當前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向和生態文明的發展要求。
3構建江蘇省太湖流域生態農業補償機制
3.1生態補償相關研究進展
3.1.1生態補償的涵義生態補償最初源于自然生態補償,指自然生態系統對干擾的敏感性和恢復能力,后來逐步演變為生態保護的經濟手段和機制。現在我們所指的生態補償,是指通過對損害(或保護)環境資源的行為進行收費(或補償),提高該行為的成本(或收益),從而激勵損害(或保護)行為的主體減少(或增加)因其行為產生的外部不經濟性(或外部經濟性),達到保護環境資源的目的[5]。
3.1.2我國的生態補償實踐我國最早的生態補償實踐開始于 20世紀 80年代,云南省對磷礦開采征收恢復覆土植被及治理其他生態環境的費用。90 年代中期生態補償實踐進入了高峰,廣西、福建等 14個省 145個縣市開始試點。1993年征收范圍擴大到礦產開發、土地開發、旅游開發、自然資源、藥用植物和電力開發等六大類。征收主要采取按項目投資總額、產品銷售總額、產品單位產量、生態破壞的占地面積征收以及綜合性收費和押金制度等 6 種方式。我國在生態補償的實踐方面所開展的工作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由中央相關部委推動,以國家政策形式實施的生態補償;二是地方自主性的探索實踐;三是近幾年來初步開始的國際生態補償市場交易的參與。總體而言,目前的實踐工作主要集中在森林與自然保護區、流域和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等方面。
“十一五”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指導意見,如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全國生態保護“十一五”規劃》,國家環保總局《關于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等。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生態補償的相關辦法。2005年5月,杭州市委辦公廳和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明確從2005年起,市財政在原有10項生態補償政策方面已安排1.5億元資金的基礎上,再新增5 000萬元,使專項資金規模達到2億元。杭州市財政局還出臺了《杭州市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專項資金的來源、投資重點、分配使用原則和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等內容。為有效加強跨行政區域河流出市斷面水質保護的管理,遼寧省出臺《遼寧省跨行政區域河流出市斷面水質目標考核暫行辦法》,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出市斷面水質超過考核目標值的,上游地區應當給予下游地區相應的補償資金。補償標準暫定為:干流出市斷面50萬元乘以超標倍數,支流出市斷面20萬元乘以超標倍數。2008年初,江蘇省政府發布了《江蘇省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辦法(試行)》和《江蘇省太湖流域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試點方案》,對流域上下游行政區,依據交界斷面水質情況進行環境補償,并將補償資金專項用于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補償標準:按照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治理成本,環境資源區域補償因子及標準暫定為:化學需氧量 1.5萬元/t,氨氮10萬元/t,總磷10萬元/t。補償資金核算方法:單因子補償資金=(斷面水質指標值-斷面水質目標值)×月斷面水量×補償標準。補償資金為各單因子補償資金之和。
3.2構建太湖流域生態農業補償機制的主要內容
要建立完善的太湖流域生態農業補償機制,首先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核心問題:補償的主客體、補償標準、補償資金的來源[6]。
3.2.1補償的主體和客體補償者包括:(1)太湖流域各省、市及區(縣)。環境保護問題的社會性和公益性決定了政府必須是第一補償者。太湖流域生態農業補償的主體應該是江蘇、浙江、上海等相關區域的各級政府。(2)太湖水資源使用人和受益人。在這里的使用人和受益人不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環境資源基本法原則,太湖水資源受益人和使用人應該成為補償的第二主體。
被補償者包括:太湖流域生態農業實施者,包括個人和企業。公共水體的保護要取得成效,必須運用經濟學原理,借助于市場經濟手段,讓損失者受益,才能良好地運行下去。但是環境治理問題往往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投入的,沒有補償資金的投入是不能保證良好運行的,所以補償者應該運用生態補償的手段對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的實施者給予一定的補償。
3.2.2補償標準確定補償標準是整個補償機制構建的重點和難點。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太湖流域生態農業補償機制,就必須對太湖流域生態農業投入成本及效益、對太湖水環境的改善作用進行科學的計算。生態資源的公共性決定了它無法像社會其他物品一樣可以用貨幣指示出它的具體價格,因此在不能把價值用貨幣完全表達出來時,人們只能強行地利用法律和經濟手段來規范其價格。筆者認為,可以對太湖流域生態農業成本-效益進行核算,對生態農業和傳統農業所帶來的環境效益和為此增加的生產和管理成本進行測算,對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環境價值進行估算,在保證生態農業良好運行和贏利的前提下,保證太湖流域各界對生態農業價值認可和可接受的情況下,對補償力度進行測算,確定合理、可行的補償標準。
3.2.3補償資金的來源經濟是一切機制的基礎,如果生態補償機制最后不能落實到經濟補償上面來,那就是空談。所以,穩定的補償資金來源是實施生態補償的保障[7]。(1)建立江蘇太湖流域生態農業補償金制度。生態補償金應作為公共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省級政府設立生態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地方財政也要加大對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2)江蘇太湖流域生態農業市場化補償金制度。構建資源市場,客觀體現出資源的有償使用。使生態資源資本化,并搭建資源使用權、排污權交易的有效平臺,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雙贏效果。探索建立區域內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分配機制,逐步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權交易,運用市場機制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引導社會各方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鼓勵生態環境保護者和受益者之間通過自愿協商,實現合理的生態補償。(3)建立生態法人機構。主要目的是接受并管理社會和國際捐贈資金和募集社會資金對我國生態資源的保護。也可以吸引社會公益資金投入到太湖流域生態農業補償建設方面來,這就要求國家在權屬關系和交易途徑方面作些調整。社會資金的注入將會大大減輕國家負擔。
參考文獻:
[1]席運官,王濤. 太湖流域發展有機農業控制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分析[C]. 國水體污染控制、生態修復技術與水環境保護的生態補償建設交流研討會. 上海: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8:357-361.
[2]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太湖健康狀況報告(2009)[R]. 上海: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9:1-3.
[3]張家宏,王守紅,寇祥明,等. 論實現生態農業標準化的“四化”條件及相互關系[J]. 江蘇農業科學,2009(4):390-391.
[4]江蘇省農業委員會. 江蘇省太湖流域生態農業發展規劃[R]. 南京:江蘇省農業委員會,2011:15-16.
[5]吳星,徐德富. 生態補償政策與地方政府執行力研究[J].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2(2):44-47.
[6]蔡邦成,溫林泉,陸根法. 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理論思考[J]. 生態經濟,2005(1):47-50.
[7]蔣良勇,鄒冬生,胡長青,等. 對完善生態補償體系的思考[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9(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