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麗媛
三思昆山爆炸事故
文/潘麗媛
剛剛過去的這個八月,發生在江蘇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的爆炸事故牽動了全國上下無數人的心。事故共造成75人死亡、近200人受傷,大部分人燒傷面積超90%。據調查,事故原因是空氣中濃度過高的粉塵遭遇明火而產生爆炸。
還記得上大學時,班上一位同學是昆山人,她曾在調研課上用詳實的數據、豐富的圖片,展示過這個“世界工廠車間”的強大實力,昆山企業發達的管理、先進的技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當筆者聽到這一消息時的第一反應,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一個月過去了,這起特大事故發生前的種種隱患,在媒體的報道中逐漸清晰。毫無疑問,這是一起重大的安全生產責任事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三思。
其一,企業自身為何“零”防護?據資料顯示,發生爆炸的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創辦于1998年,是美國通用汽車指定供應商。這家有著16年生產經驗,并獲得了ISO14001以及美國OEM等認證的臺資企業,不可能對該車間會產生大量可燃鋁粉一無所知。可“車間里的除塵設備只有鼓風機,沒有專門的噴霧除塵設備,也沒有專人負責除塵,廠里每隔幾個月才叫工人在不忙時清掃一次粉塵”,工人上崗之前也沒有經過任何危險告知和安全生產培訓。無法想象,中榮公司在不建立絲毫安防措施、不配置任何專業除塵設備和專門檢查人員的情況下,怎能安心組織幾百工人連軸作業?這無疑是把毫不設防的員工和企業放在了一個定時炸彈旁。
其二,安監部門的監管為何虛置?安全生產中有一個著名的“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而對這類安全事故的監管,其實難度也不大,只要安監人員走進車間,就可察工廠里彌漫的粉塵,更何況,早有涉事工廠的員工多次反映情況。令人唏噓的是,本應發揮預防職能的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在這起事故中竟形同虛設。據報道,早在今年3月,昆山就曾召開全區安全生產會議,組織各企業負責人觀看事故警示片,簽署責任書,并要求各企業安全生產工作“功夫在平時”“警鐘長鳴”;就在事發前的一個月,7月初,江蘇省安監局相關負責人曾到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聽取當地安全生產監管工作體制、機制及機構能力建設情況匯報,并檢查了部分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情況;8月1日印發的《昆山市安全生產工作簡報》顯示,昆山正在“部署安全生產檢查整治專項行動”,而中榮公司一直是安全監管重點單位。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警鐘長鳴”之下,還是釀成了如此悲劇?我們的“警鐘”是不是只停留在口號文件中、電話傳達中,而沒有真正“敲”在實處?我們的工作檢查、監督機制是不是走了形式、留了死角?這個問題值得相關部門認真反思。
其三,企業員工的利益誰來維護?安全的責任靠政府和企業承擔,更要靠員工的自覺。觀察昆山爆炸事故的細節,會發現那里的工人普遍缺乏“粉塵會爆炸”等安全常識,也沒有組織幫助他們維護自身權益,假如人人都知道這些常識、人人都為自己負責,或許結局就完全不一樣。這時就需要有意識地培育權利博弈機制,激活工人群體的權利代言機制,比如強化工會組織的角色。據了解,中榮公司多年一直不肯建立工會組織,后在多次督促下,直到2010年才建立工會。然而工會建立后,一直未能有效開展工作,尤其沒能很好落實職工在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權,在引導企業員工樹立安全意識、知曉自身權益方面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企業員工是整個安全生產鏈條上最敏感的神經元,在“風起于青萍之末”時,若能依靠工會組織等博弈機制來遏制那些危險的資方漏洞,則不僅能有效保障企業員工的權益,而且能極大彌補監管短板,為企業生產設置一個安全閥。
悲劇已經發生,責任人員自然逃不掉法律的嚴懲。此時期待的是,昆山爆炸事故能成為我國各級安全生產監督工作走向有效和實質的一個歷史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