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立
彭浦夜市:該堵的堅決“堵”住
文/艾立
“彭浦夜市”曾有個響當當的名號——“黑暗料理界”,從最初的臨時疏導點,到后來整治取締,彭浦夜市的整治過程或可窺見治理無序設攤理念和方式的變化。
位于閘北彭浦新村的
彭浦夜市從零散小商品攤頭向規模化發展始于2004年左右,2010年隨著“聞喜路燒烤”的揚名,臨汾路逐漸發展成為地攤聚集區,號稱“彭浦新村的南京路”。出于便民、就業、穩定等諸多方面的考慮,最初政府并未下決心取締。2011年8月,為規范管理,設立了彭浦夜市臨時疏導點,攤販總量由近千家縮至400余家。
然而,隨著彭浦夜市的名氣越來越響,商販、食客慕名而來,趨之若鶩。彭浦新村街道轄區內的夜市規模在短期內呈爆炸式擴張,從原來以小百貨居多發展成以燒烤、油炸、水果榨汁等各色小吃為主,流動設攤數量重新恢復至疏導點建立之前的規模,多達上千家,其中經營各類餐飲的約占100余家,由此帶來街面垃圾產出量激增,濃煙噪聲擾民嚴重,對此居民每月各類投訴多達400余件。同時,由于彭浦新村“黑暗料理”名氣傳遍浦江南北,車流、人流在每晚6點至凌晨兩三點集聚于聞喜路、臨汾路、平順路,道路擁堵不堪,短短幾百米路車輛半小時難以通過,有八條公交線路在每晚20點至次日凌晨2點一度被迫改線。
這些都大大超出了屬地道路容積能力、職能部門管控能力和周邊居民的承受能力,讓居民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為抑制局勢蔓延,加強城市管理,建設宜居環境,閘北區下定決心堅決取締夜市疏導點。
整治取締+常態化固守
為做好動員準備,區政府分管領導專門召開11個部門和八街一鎮一站區負責人會議,分析情況并制定綜合治理方案。有關部門和街鎮通過多個層面的情況摸排,逐一掌握街面門店夜市經營情況、夜市流動設攤情況、小區居住人員設攤情況,對轄區戶籍的特困居民、弱勢群體進行救助,解決生計問題。接著,進行聲勢浩大的輿論宣傳,通過張貼告知書、居委會干部宣傳等多種形式對取締彭浦夜市的行動進行了事前告知,要求排檔經營者限期整改。
2013年11月25日,整治取締活動全面展開。每晚7點至凌晨1點,執法人員對設攤現象進行整治。通過勸離、處罰、收繳等程序,彭浦夜市體量在幾天內迅速縮小,夜市消失不見。在取締過程中,每天安排城管、公安、市容、食藥監、工商等部門的執法管理力量參加夜間聯合取締行動。為防止流動攤販“回潮”,確保道路暢通,安裝了機非隔離欄。同時,加強巡邏執法,以物防加人防的措施,應對占道設攤。三天后,改道的8條公交線路重新恢復原有路線。這樣,在部門間通力協作下,通過15天的集中整治,取締彭浦夜市的行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為了鞏固彭浦夜市治理成果,城管對聞喜路、臨汾路的指定路段進行長期固守,對夜間占道設攤發現一個清理一個。入春后,隨著天氣逐漸轉暖,一些不法商販開始伺機“回歸”彭浦,聘請了人員專職跟蹤城管隊員,玩“貓捉老鼠”的游戲,且排檔設攤已由大面積成片分布變為點狀分散,游弋于彭浦新村街道轄區的多條道路、路口。針對這一特點,城管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在午夜時分進行仔細摸排,明確夜排檔設攤的點位,數次開展突襲型夜間整治,并聯系居委會、物業公司對小區內排檔車進行清理,從源頭管控防治。周邊居民對政府取締彭浦夜市的舉措和治理成果表示滿意。
治理模式:堵疏結合因勢利導
據了解,閘北區在治理無序設攤方面堅持“堵疏結合、因勢利導”,按照嚴禁、嚴控、控制“三類區域”,實施差別化管理和綜合性治理。一是改進工作模式。針對區內無序設攤數量多、規模大、輻射面廣、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采取“無縫隙、不間斷”的工作模式、“三包五定”的勤務模式、“一對一、點對點”的執法模式以及網格化巡查模式,力求實現執法效能最大化。二是該堵的點堅決“堵”。堅持底線思維,堅決取締嚴重影響交通、市容環境和市民生活的無序設攤集聚點,嚴禁形成新的無序設攤集聚點。三是能疏的點合理“疏”。綜合考慮市民需要和公建配套情況,探索在不影響行人、車輛通行的情況下,設置臨時性集中疏導點,將周邊道路的多處設攤點引入室內,明確規定業態業種,并輔以市容協管或志愿者對疏導點進行日常監督,實現疏堵結合與長效管理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