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蓮
(廣西華銀鋁業有限公司,廣西 百色 533700)
煤的灰分含量是煤炭按質論價的主要指標之一,它會影響煤的發熱量, 灰分產率增高發熱量降低, 反之則增高。作為提供能源的有機化石礦物, 灰分高就等于降低了其工業利用價值。因此測定煤中灰分對正確評價煤炭質量和加工利用都有重要的意義。在大型鋁、電工廠煤炭需求量大,煤的檢測工作任務重,要求快速報出結果的同時又要保證結果準確度。根據筆者多年工作經驗的積累, 該文試圖在GB/T 212-2008的基礎上對煤的灰分測定方法做進一步探討。
煤的灰分不是煤中固有的成分, 而是煤在規定條件下完全燃燒后的殘留物, 是煤中礦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經一系列分解、化合等復雜反應而形成的,是煤中礦物質的衍生物。 準確測定灰分產率的幾個關鍵因素是:適當的溫度、程序、時間和通風條件。使煤中燃燒的二氧化硫在碳酸鈣開始分解之前就分解完全并順利排出, 從而避免熱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硫被氧化鈣吸收生成硫酸鈣,導致結果偏高是重要環節。爐門結果越高的現象,但偏差不算很大,在再現性范圍內。
國標要求灼燒過程馬弗爐關上爐門并使爐門留有15mm左右的縫隙,而經過實驗得知如果灰皿排放滿爐膛到邊緣由于恒溫區的原因其結果出現越靠近爐門結果越高的現象。也有相關文獻提出“至815℃時方可關閉爐門并繼續灼燒1小時”。使用馬弗爐進行煤的緩慢灰化時,500℃以前煤中的有機硫和黃鐵礦硫基本氧化完全,碳酸鈣從500℃開始分解,到815℃也基本分解完全。這時關閉爐門,恒溫區的影響得到改善,溫度達815℃關閉爐門繼續灼燒,其結果總體比始終留15mm左右的門縫所測定結果有所降低。如表2。
煤樣燃燒后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越長,對空氣中水分的吸收也就越多,檢測結果越不準確。GB/T 212-2008要求煤樣灼燒后在空氣中冷卻5m in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約20m in)后稱量。在工廠企業每天的煤檢測樣品量不相同,放到干燥器的灰皿數量有別,多者基本排滿干燥器,少則只有4-5個,干燥器也并非絕對密閉,如果統

表1 煤樣放置在馬弗爐爐膛內不同位置檢測結果
GB/T 212-2008 要求“馬弗爐爐膛應具有足夠的恒溫區,……,恒溫區應在關閉爐門下測定,……,將灰皿送入不超過100℃的馬弗爐恒溫區,關上爐門并使爐門留有15mm左右的縫隙”。作者使用北京盈安美誠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出廠的馬弗爐TP-1209作實驗探究(該設備最多能排放24個灰皿)。關閉爐門檢測爐膛恒溫狀態在允許范圍,然而為使煤樣在充足氧氣的氣氛下灼燒,需要使爐門留有15mm左右的縫隙,此條件下爐膛的溫度恒溫區情況受到影響。影響如何?對此使用同一個樣品在爐膛的不同位置作了實驗分析,位置序號從左到右,由里到外編排1、2、3、……、23、24,共4排,每排6個單樣,最后一排已經靠近爐膛邊緣。結果如表1。從數據結果得知,當馬弗爐爐門留15mm左右的門縫時,爐膛內不同位置的煤樣結果出現越靠近一放置20m in執行對檢測結果的再現性有影響。

表2 馬弗爐溫度達815℃關閉爐門灼燒與始終留15mm左右的門縫對比結果

表3 樣品放在干燥器冷卻不同時間結果
為驗證方法可行性,特與廣西煤炭研究所(仲裁單位)和國標煤標準值做實驗對比,結果見表4、表5。其結果準確性可靠,適應于工廠大批量煤檢測分析。

表4 華銀鋁業與廣西煤炭研究所煤樣干基灰分對比

表5 與國標煤干基灰分結果對比
綜上所述,通過實驗探究得出以下結論:
1)灼燒過程始終保持爐膛留15mm左右的門縫,爐膛內的溫度恒溫區有所區別,靠近爐門的溫度相對低一些,如在爐膛內擺放滿煤樣灰皿,則呈現越靠門縫結果越低的情況,但偏差在再現性范圍。樣品量較大時可以應用此方法檢測,但是如果要求嚴格則灰分較低的煤樣(比如無煙煤)應盡量不考慮放置在靠近爐門的位置,以免容易出現超差。
2)灼燒溫度達815℃關閉爐門繼續灼燒測定,爐膛溫度恒溫區有所改善,結果也比始終保持留15mm左右門縫有所降低。
3)灼燒后冷卻條件要控制好,不能暴露在空氣中太久,放置在干燥器內冷卻也應根據樣品量的多少和氣候溫濕度來把握冷卻時間,在30m in的冷卻時間內時間越久吸水越高。因此,需要積累豐富的經驗,冷卻時間、稱量時間、操作步驟等環節在分析團隊操作規范統一的前提下越快越好。
[1] 李麗莉,如何提高煤炭灰分測定的準確度[A] .科技創新導報,2010(05)
[2] 榮 霞,煤中灰分測定準確度的影響因素探討[B] .煤質技術,2008(05)
[3] 卜俠,淺談測定煤的灰分應注意的問題[B] .煤炭科技,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