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秦皇島市海港區(qū)海陽鎮(zhèn)海陽小學,河北 秦皇島066000)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xiàn)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筆者的幾點淺見。
在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夠發(fā)揮想象空間的課文太少,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會受到嚴重影響。 在童話、故事等內容中,不僅蘊涵著思維發(fā)展的無限空間,而且還為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提供了機會,有些甚至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法實現(xiàn)的。 在閱讀這些作品過程中,學生會情不自禁感受情節(jié)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而正是這些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個性、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有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或無法體驗的情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 同時,想象性的作品可以激發(fā)學生不同的認識和觀點,在這些作品中,無論對人物形象的認識還是對事件的看法,很難用簡單的對錯或好人壞人進行判斷。 不同的思維角度、生活經歷等因素決定了學生對同一作品的認識觀點也不同,每個學生的認識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鼓勵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參考和借鑒,從而不斷修正和發(fā)展自己的認識。因此,通過交流閱讀感受和想法、補充情節(jié),以及進行課本劇表演等活動,學生的思維、情感和認識等都會得到深入的發(fā)展。 我在上課前精心設計導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 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 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長期的教學中,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始終處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強化訓練,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施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認為似乎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豈不知,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實在是一種落后,不太實際的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力。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fā)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于解答。可是,發(fā)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shù)赜蒙显S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 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 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shù)亟榻B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fā)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 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 無疑是朋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呂叔湘說:“什么是教學,教學就是老師‘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 ”閱讀教學也是如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閱讀的方法有很多,在這里我主要介紹閱讀積累的方法。閱讀積累的方法主要有“記”、“摘”等。記,也就是背誦,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背誦。背誦的作用是為了強調小學生對具體語境的感悟和規(guī)范語言的積累。 背誦是不斷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基礎,許多作家都很重視背誦。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心選出的篇目,這些文章不但符合小學生學習和閱讀,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背誦。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指導他們進行背誦。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大綱規(guī)定的“小學生必讀書目”,給學生規(guī)定一定的背誦篇目,并指導他們循序漸進地背誦。 如指導他們用比較,歸納,揣摩,體會等多種方法背誦,使他們逐漸掌握了背誦的要領和方法,提高了記憶的效率。 摘,就是摘抄,摘抄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它是積累語言材料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寫作能力行之有效的辦法。 在閱讀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摘抄本”,指導他們把學過的好詞好句好段和閱讀過程中讀到的動人優(yōu)美的片段摘抄下來,有的片段還要求他們寫下摘抄評語。 對好詞好句、好段還可讓學生在摘抄的同時進行摹寫,學生做得都很認真,很多學生還寫出來生動感人的語句。 其實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是要把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fā)出來,這樣,閱讀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yǎng)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 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一位教師在講《蝙蝠和雷達》一課時,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課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 ”“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等問題。 提出問題,誰來解疑呢? 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 同時要注意發(fā)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她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老師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真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xiàn)了一種親子知情。 在交流了“我”的感悟之后,還要質疑發(fā)問。 學生們迅速發(fā)現(xiàn)了文章中的難點、關鍵語句,集中在文本最后幾段。鼓勵大家把問題提出來,教師略作提煉。提出了問題,學生們默默思考,或小聲議論,有學生做解答,其他學生又質疑,就再回到文本,再思考。我也給學生留有“空白”,基本由學生回答,補充,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集體智慧,也適時點撥或啟發(fā),逐漸深入文本。提問設疑本是教師的專利,下放一定的權利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質疑發(fā)問,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還是很高的。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科學地指導學生閱讀,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發(fā)展,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讓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些,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1]孫鳳英.淺談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J].中國西部科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