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月芳
(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212013)
1)職業準入制的出臺促使學生積極考證
1986 年,國家教委出臺《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高校畢業生分配改革的目標是,在國家就業方針政策指導下,逐步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取的雙向選擇制度,逐步把競爭機制引向高校[1]。1998 年開始的擴招是中國精英是高校教育開始轉變為大眾性教育。 現如今,大家已經很難通過一紙文憑順利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于是,在國家職業準入制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開始選擇通過考證充實自己的課余時間,也為自己順利就業增加籌碼。
目前,高校學生關注比較多的證書大概可分為三類:通用型證書,如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職業資格型證書,如物流師職業資格證、報關員證、報檢員證等;外語能力型證書,如雅思成績證書、中高級口譯證書、商務英語證書等[2]。
2)企業無策迫以證書有無刪選人才
通過向用人單位了解現如今的招聘情況得知,事實上面試官很難通過一次兩次的面試準確地判定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勝任這個崗位,因此,也就會更傾向于通過一些證書的獲得情況來作為判斷的依據。 人力主管也提及,在之后對招聘人員的跟蹤調查中發現,盡管證書含金量很高,但其所學知識僅僅局限于理論,完全無法滿足企業對于實際應用的要求。面對如此兩難的情況,加之如今的需大于供的就業環境,企業往往會不惜面臨著錯失人才的風險,越發重視對于一些相關證書的要求,將證書的有無作為招聘者是否進入下一輪的刪選準則。因此,高校學生瘋狂考證的熱潮遲遲不退去的原因之一,就是社會上存在由于這種遴選要求而產生的推動力。
值得肯定的是,現在高校學生大多已經能夠明確自己要考的是什么,而不是在毫不了解所考證書是什么的情況下跟風考證。 對于通用型證書,因其直接和學位證書掛鉤,絕大部分人都是目標明確的,誓要盡早把這些證書全部拿下;對于外語能力型證書,也能夠根據自己的所需以及能力所及, 在為數并不多的外語考試中選擇合適自己的;但面對無數職業資格型證書,大家就頓時迷茫了。此時,高校作為一個傳播知識的殿堂,面對同學的迷茫,理應在這個時刻有所作為,本文便針對上述情況,提出以下設想:
設想一:將專業必備的證書列入課程規劃中
有專家指出,在大學專業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方式上,教材知識結構的滯后與教育方式的落后是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高校應在專業設置上注重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學科結構,關注市場對人才的各種需求,就業形勢及未來趨向,面對現有專業要注意拓寬口徑,增強專業的應用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推行雙學位制,以利于學生成為交叉型復合型人才[3]。
在一些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學習以專業技能為主,輔以文化知識的學習,學生在踏出校園的時候,便已身揣多張職業資格型證書,并且擁有了馬上投身生產工作的實踐能力。 因此,各高校完全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始試點施行這樣的政策,將一些和專業相關性極強或實用性極強的證書,經過專業老師的刪選后,直接列入課程學習中,甚至可以將證書考試代替最后的課程考試。
設想二:學校為學生考證提供全方面服務
當代大學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為其發展的宗旨,通過設立海外留學工作部、菁英學校工作部、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室等,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添磚加瓦。 為了更好的服務學生,學校可以通過設立特殊部門來解決學生考證道路上的各種問題。
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學生面對如此的就業壓力,往往會在某一時期,樹立起考證的目標,但大學畢竟不像高中,在大學這個小社會中,周圍的環境,周圍的同學,身邊的新聞,都會對學生考證的決心有所動搖甚至說放棄考證。
面對眾多臨陣脫逃的現象,大學可以擔當起監督者的角色,開設自修課,學生可以以選課的形式,在開課之初就確實在這學期需要通過的考試,配備專門的指導老師,設置專門的自習教室和課程時間,專人專座,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同學間相互關心,相互影響,最后根據證書的通過情況以及出勤率等給分。
設想三:學校增強引導力規范培訓機構
高校學生考證熱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當前高等教育功的功利化趨勢,學生的培養是一個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當就業成為讀書的最高目標時,高校也就成了努力迎合市場需求的勞動力工廠,這顯然有悖于教育的根本,以及素質教育的要求[4]。所以,高校應加強引導力,安排專業老師有效的引導學生理性面對考證,指導其正確的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真正合適的證書。
面對現如今考證培訓市場的無序化發展,高校與其想著如何分一杯羹,倒不如擔當起監督者和開拓者的身份,一方面,通過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大力打擊那些唯利是圖,不負責任甚至無證無照的培訓機構,對其進行監管;另一方面,可以對自身進行教育改革,使所開課程更具實用性,不斷根據市場需求,改變課程設計。
對高校學生來說,專業的知識學習是達到“應知”的目標,考證的技能學習是達到“應會”的目的,“學習遷移”的作用在于使專業學習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更好地引導技能訓練。高校應通過對學生進行扎實的基礎和專業課教育,提高大學生應用技能的學習能力,為大學生考證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5]。
正如事物都具有雙面性一樣,“考證熱” 的出現也一樣是喜憂參半,從正面效應來看,它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們的競爭和創新等主體意識的開發,高校學生考證的過程就是一個有選擇學習的過程,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主動關注社會發展,盡早走出象牙塔融入社會[6];也有助于高校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與完善,全方面多層次的人才,才能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受到企業青睞;但從負面效應來看,高校學生忽視學校功課的學習,為了迎合考證,而忽視專業課的學習,上課看考證書籍,甚至為了考證而時常翹課,導致畸形的人才錯位現象和知識性失業現象的出現,考證存在的盲目性使大多數學生只想往熱門領域發展,而忽視了一些國家重點項目、國防建設、文化教育、基礎學科和高技術領域以及邊遠地區對人才的需求[7]。
針對考證熱的現象,高校可以加強引導,通過和企業的溝通合作,讓同學們充分認識到,企業更注重的是一個人的能力,面對現在高校學生證書泡沫過大,只是為了考證而考證的現象感到擔憂。 高校可結合自身情況,部分或全部采用以上三種設想,相互結合,不斷增強學風建設,兼顧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通過課程改革、學科調整等方式,使學生學習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而非生硬的理論知識或是難于操作的實踐環節。
高校所做也絕不是簡單的“開設綠色通道”,以放羊的形式,完全支持學生們的個性發展,而是應該張弛有道,給同學樹立正確的考證之風,將如今的高校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的交叉型復合型人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有識青年。
[1]李洋.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的“考證熱”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3.
[2]朱敏.今天,你考證了沒有[J].創業者,2006(Z1).
[3]朱敏.考證族的草樣年華[J].大學時代,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