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蕾,張洪英,劉書芳,齊麗紅
腹腔鏡術后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
霍曉蕾,張洪英,劉書芳,齊麗紅
目的 探討腹腔鏡術后應用來曲唑或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EMs)的臨床療效及對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的影響。方法 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來曲唑組40例,術后口服來曲唑;米非司酮組40例,術后口服米非司酮;對照組40例,術后不用藥。測定治療前后患者血清TGF-β1的變化,隨訪2年。結果 來曲唑組與米非司酮組療效均優于對照組(P<0.01),兩組血清TGF-β1表達下調比對照組更明顯(P<0.05)。結論 腹腔鏡術后應用來曲唑或米非司酮治療EMs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復發,且能明顯降低血清TGF-β1表達水平。
子宮內膜異位癥;來曲唑;米非司酮;轉化生長因子-β1
子宮內膜異位癥(EMs)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其中80%伴有痛經,50%合并不孕[1]。腹腔鏡是EMs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療效不理想,且復發率高。因此,許多研究開始探討EMs患者行腹腔鏡術后輔以藥物治療的臨床療效。2008年1月~2010年1月間,本研究對實施腹腔鏡術后的EMs患者應用來曲唑或米非司酮治療,觀察臨床療效及對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 選擇我院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120例EMs患者,均由同一手術組醫生施術,術后均經病理檢查確診。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病情分期參照美國生育協會1985年修訂的EMs分期標準。全部患者知情同意。按患者入院順序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來曲唑組40例,平均(33.6±4.5)歲,病情分期Ⅰ~Ⅱ期16例,Ⅲ~Ⅳ期24例;米非司酮組40例,平均(34.2±4.2)歲,病情分期Ⅰ~Ⅱ期18例,Ⅲ~Ⅳ期22例;對照組40例,平均(33.5±3.8)歲,病情分期Ⅰ~Ⅱ期17例,Ⅲ~Ⅳ期23例。3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腹腔鏡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來曲唑組于術后1 w后開始口服來曲唑(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01) 2.5 mg/次,1次/d;米非司酮組于術后1 w后開始口服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03),12.5 mg/次,1次/d;對照組術后不服用藥物。3組療程均為3個月。治療期間每月復診1次,記錄不良反應。全部患者隨訪2年。
1.3 療效評價標準[2]完全緩解:無原癥狀,未發現盆腔包塊;部分緩解:仍有原癥狀但程度較輕,無陽性體征,未發現盆腔包塊;復發:B超盆腔內異囊腫或再次出現周期性、漸進性下腹痛,持續存在2個月。
1.4 TGF-β1水平檢測 分別于治療前、藥物治療3個月后晨起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離心后-70 ℃保存待測。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TGF-β1表達水平,試劑盒購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按試劑盒說明書統一測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來曲唑組及米非司酮組臨床療效均高于對照組(P<0.01),來曲唑組與米非司酮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1
2.2 TGF-β1表達水平比較 3組治療前TGF-β1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TGF-β1含量均有明顯下降,來曲唑組及米非司酮組與對照組比較下調更為明顯(P<0.05),而來曲唑組與米非司酮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治療前后TGF-β1含量比較(n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2.3 不良反應比較 來曲唑組出現胃腸道反應2例(5%)。米非司酮組出現潮熱、煩躁2例,胃腸道反應2例,一過性轉氨酶升高2例。兩組均未影響治療。
EMs病變廣泛,形態多樣,具有激素依賴性,易于復發。腹腔鏡是目前診斷EMs的金標準和首選的治療手段,但由于術后復發率較高,其在臨床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近年來,腹腔鏡術后聯合藥物治療逐漸成為目前的治療趨勢。來曲唑是一種選擇性非甾體類的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劑,在正常內膜組織中檢測不到芳香化酶活性,而在異位內膜組織中卻出現異常表達。來曲唑通過降低異位內膜局部P450arom、COX-2、VEGF蛋白表達,抑制異位內膜增殖,并促進凋亡發揮治療EMs的作用[4]。米非司酮是一種人工合成的19-去甲基睪酮衍生物,可直接與子宮內膜的雌激索和孕激索受體結合,抑制卵巢功能導致子宮內膜和異位內膜萎縮[5]。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術后應用來曲唑或米非司酮均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
TGF-β1屬于TGF-β家族成員之一,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參與細胞生長、轉移,組織修復,炎癥和血管生成。在許多組織和細胞中均有表達。TGF-β1通過與雌激素,以及多種炎癥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參與調節子宮內膜異位的種植、血管生成、炎癥形成等過程,在EMs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的調節作用[6]。TGF-β1可以誘導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泌IL-13,二者相互作用,加速盆腔粘連的發生[7]。EMs患者腹腔液中TGF-β含量明顯高于非EMs患者,認為其是腹腔微環境免疫失衡的部分因素,能夠促進EMs的發生、發展[8]。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術后服用來曲唑或米非司酮均能有效降低血清TGF-β1表達水平,說明下調血清TGF-β1含量以阻止EMs復發,可能是來曲唑或米非司酮發揮治療作用的機制之一。
腹腔鏡術后應用來曲唑或米非司酮治療EMs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復發,且能明顯降低血清TGF-β1表達水平。但本研究樣本數較少,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1] 李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2):133-134.
[2] 宋誌.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應用抑那通和孕三烯酮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20(8):1189-1192.
[3] 冷金花,張羽.腹腔鏡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應用現狀及局限性[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0,26(1):6-8.
[4] 宋淑芳,尹利榮,齊之迎.來曲唑治療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癥模型作用及機制的研究[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1,20(1):35-38.
[5] 馬紅梅,丁雁,王宇.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進展[J].西南國防醫藥,2008,18(5):771-773.
[6] 杜彥博,孫兆貴,王健.轉化生長因子-β1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作用[J].生殖醫學雜志,2010,19(6):538-543.
[7] Roberts M,Luo X,Chegini N.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interleukins IL-13 and IL-15 by ovarian steroids,TNF-alpha and TGF-beta in human endometrial epithelial and stromal cells[J].Mol Hum Reprod,2005,11(10):751-760.
[8] 高文,王凌云,郭新華.IL-6和TGF-β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中作用探討[J].醫學檢驗與臨床,2009,20(5):62-64.
056001 河北 邯鄲,河北省邯鄲市中醫院婦科
R 711.71
A
1004-0188(2014)06-0640-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6.025
20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