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紅,郭特鎏,趙詠梅,熊 偉,張金秀,楊珍珍
窒息新生兒血清CK-MB及cTnI檢測的臨床意義
許亞紅,郭特鎏,趙詠梅,熊 偉,張金秀,楊珍珍
目的 探討窒息新生兒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鈣蛋白I(cTnI)的變化及臨床意義。方法 對110例窒息新生兒出生后24 h內和用1,6-二磷酸果糖、維生素C治療7 d后的血清CK-MB和cTnI進行動態檢測,并以60例非窒息新生兒血清CK-MB和cTnI作對照。結果 窒息新生兒血清CK-MB、cTnI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重度窒息新生兒組血清CK-MB、cTnI濃度明顯高于輕度窒息新生兒組。治療7 d后,輕度窒息新生兒組血清CK-MB、cTnI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重度窒息組血清CK-MB、cTnI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但與對照組比較仍有統計學差異。結論 CK-MB和cTnI是反映新生兒窒息心肌損害的有效指標,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對窒息新生兒的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新生兒;窒息;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鈣蛋白
新生兒窒息是圍生期新生兒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窒息可導致中樞神經、心血管、腎臟、胃腸道等多系統多器官功能損害[1]。及時發現新生兒窒息所致的缺血缺氧性心肌損害,早期治療干預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對于窒息新生兒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鈣蛋白I(cTnI)的變化及臨床意義,目前國內沒有大樣本、多中心臨床研究報道。本試驗對成都市三家醫院110例窒息新生兒的CK-MB和cTnI進行了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兒科、龍泉區婦幼保健院、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兒科收治的窒息新生兒共110例為研究對象。同時選擇同期住院非窒息新生兒60例作為對照。兩組新生兒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之間無統計學差異。研究組按有無缺血缺氧性臟器損傷分為輕度窒息組(62例)和重度窒息組(48例)[2]。
1.2 檢測指標 兩組新生兒分別于生后24 h內和7 d時各取靜脈血2 ml送檢。標本經分離血清后4 h內完成檢測。CK-MB、cTnI測定采用美國Beckman公司的cx29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1.3 治療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立即給予吸氧、保暖等常規治療,研究組患兒加用1,6-二磷酸果糖和維生素C。用量及用法:1,6-二磷酸果糖250 mg/(kg·次),1次/d;維生素C 200 mg/(kg·次),1次/d。7 d為1療程。
2.1 各組CK-MB及cTnI檢測結果 輕度窒息患兒CK-MB及cTnI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但低于重度窒息患兒(P<0.05),見表1。

表1 各組新生兒CK-MB及cTnI測定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與重度窒息組比較,②P<0.05
2.2 治療前后各組患兒CK-MB及cTnI檢測結果 治療7 d后,窒息組患兒CK-MB及cTnI濃度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但重度窒息組患兒CK-MB及cTnI濃度仍明顯高于輕度窒息組患兒(P<0.05)。見表2。

表2 各組新生兒治療前后CK-MB及cTnI測定結果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治療后重度窒息組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③P<0.05
新生兒窒息所致的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和酸中毒,可引起心、腦、腎等全身多臟器功能損傷,心臟是主要的受損器官之一。有報道認為,窒息新生兒心臟受損發生率高達22.5%[3]。CK-MB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雖然心肌含量最多,但骨骼肌受損時血清CK-MB也可升高,故單純檢測CK-MB診斷新生兒心臟損害特異性較差。cTnI是心肌肌鈣蛋白的3個亞基中反映心肌受損最敏感和特異的一種血清標記物。血清cTnI在心肌受損后4~6 h開始升高,24 h內達到高峰,持續2~3 d[4]。若窒息發生9 h后該指標仍不增高,則可否定心肌損害[5]。
本研究發現,窒息組新生兒24 h內所取血標本中CK-MB和cTnI均明顯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重度窒息新生兒明顯高于輕度窒息新生兒(P<0.05),表明新生兒窒息時心肌細胞是受損的,而且心肌細胞受損的嚴重程度與窒息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新生兒時期心肌細胞的修復和再生能力都很強,并且早期的損傷多為一過性。因此,如能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受損的心肌細胞多能恢復正常和得到有效的代償,從而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窒息新生兒通過1 w的積極治療,血清CK-MB和cTnI濃度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輕度窒息新生兒血清CK-MB和cTnI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雖然重度窒息新生兒治療1 w后血清中CK-MB和cTnI濃度仍高于對照組,但與治療前比較降低非常明顯。提示積極早期治療對受損心肌細胞的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有效提高圍生期新生兒生存質量,減少并發癥和后遺癥。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50.
[2]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34-239.
[3]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00-406.
[4] 楊振華,潘柏申,許俊堂,等.心肌損害標志物的應用準則[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2010,25(3):185-189.
[5]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53.
610021 成都,解放軍452醫院兒科(許亞紅,郭特鎏,張金秀,楊珍珍);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婦幼保健院(趙詠梅);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熊 偉)
郭特鎏,E-mail:kyguotl@126.com
R 722.1
A
1004-0188(2014)06-0644-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6.027
201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