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媛媛,張超雄,孟小龍,常 蕾,魏文婧,龍冬梅
野外駐訓官兵的艾森克人格特征調查分析
賈媛媛,張超雄,孟小龍,常 蕾,魏文婧,龍冬梅
官兵;野外駐訓;艾森克人格問卷;調查
野外駐訓不僅可以提高部隊的野戰能力和野外適應能力,還可以提高部隊協同作戰的能力。野外駐訓時,青年官兵不僅要長時間居住在自然條件不佳的環境里,而且還要開展強度大、針對性強的各種軍事訓練,而青年階段正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有研究表明,約有10%~30%的青年官兵在這個階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1]。筆者參加過多次野外駐訓,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由于駐訓環境封閉、活動范圍有限、文化娛樂生活單調、不能及時了解外界信息等,隨著駐訓時間的延長,容易導致駐訓官兵內心缺失感,造成較重的心理壓力,誘發各類心理問題。因此,關注駐訓官兵的心理健康,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適應未來戰爭的良好心理應激能力,是當前野外駐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為此,本文應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抽取某部野外駐訓的官兵進行調查,以了解駐訓官兵的人格特征,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1.1 調查對象 選擇已在野外駐訓50 d、軍事訓練良好的某部,根據花名冊,將所有官兵進行編號,使用SPSS軟件隨機抽取220名為調查對象,其中干部18人,士官124人,義務兵78人;年齡18~35(22.81±3.62)歲;獨生子77名,占總人數的35%;文化程度:初中49人,高中98人,大學72人,研究生1人。
1.2 測驗工具 采用EPQ,主要調查內外向(E)、神經質或情緒的穩定性(N)、精神質(P)3個個性維度和L量表(掩飾,虛假)。運用EPQ量表標準分數換算成標準 T 分數的換算公式,將受試者的問卷粗分換算成統一的T分進行各維度的解釋,即:T=50+10(X-M)/SD。X:某受試者的問卷粗分;M和SD:該人群樣本的均數和標準差。T分分值解釋見表1。
1.3 調查方法[2-4]采用無記名調查問卷形式,測前由測試人員統一說明目的和要求,在露天駐訓場集中測試。測試時不予講解,官兵自行填寫問卷,現場回收。共發出220份EPQ,剔除因問卷填寫不規范7份,最終有效問卷213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計算各項指標的百分率,用χ2檢驗與標準分布的百分比進行比較,假設檢驗水準為α=0.05。所有數據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 調查對象各維度情況 在反映內外向性格維度(E分)方面,有30.05%的官兵表現外向,有3.75%的表現內向,合計為33.80%,說明多數官兵性格傾向中間和趨外向,性格兩極分化不明顯;反映情緒穩定性的(N 分)方面,僅17.37%的官兵情緒不穩定,說明多數官兵情緒狀態良好,穩定性較高;反映精神質維度的(P分)方面,有29.10%的官兵精神質明顯,提示這部分官兵心理狀態不穩定,平時應注意及時發現不穩定的苗頭,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反映掩飾性的(L分)方面,有80.75%的官兵掩飾性低,說明官兵回答問題真實率高。見表2。

表1 個性維度和L量表T分分值定義

表2 調查對象各維度評分及構成比[n=213,例(%)]
2.2 調查結果與一般人群EPQ多維度測試結果比較 根據EPQ人格問卷標準差的面積分布[2],可將T分分為4個區域。對于E維度,在一般人群中,表現為中間和內傾T分區域的人群分別占到總體人群的50.00%和12.50%,而駐訓官兵在此T分區域的人數占44.60%和5.16%,均低于一般人群,說明駐訓官兵相對于一般人群更傾向于趨外向;對于N維度,一般人群中,表現為情緒不穩定T分區域的人群為0,而駐訓官兵則高達17.37%,駐訓官兵明顯高于一般人群,說明駐訓官兵情緒不穩定情況必須引起高度關注;對于P維度,一般人群中,表現為精神質非常明顯T分區域的人群為0,而駐訓官兵則高達29.10%,說明駐訓官兵的心理健康狀況不穩定,必須進行積極干預。見表3。

表3 駐訓官兵EPQ人格問卷各維度T分構成比與一般人群比較
部隊野外駐訓環境艱苦,條件簡陋,生活條件不能與營區相比。從調查的213名官兵艾森克問卷分析結果來看,均為男性,平均年齡(22.81±3.62)歲,獨生子占36.15%,且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官兵為140人,占總人數的65.72%。總體說來,此次參加駐訓官兵具有年輕人行事易沖動、成熟穩定性不夠強的特點,而且官兵總體文化水平不高。
EPQ是我國最常用的人格問卷之一,被廣泛應用于醫療、教育、科研和人事等目的,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意義。龔耀先等[1]的研究表明,E、L維度得分與標準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的正相關,N、P維度得分則與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的負相關。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駐訓官兵屬外向的占總體的30.05%,內向的占3.75%,其余66.19%的官兵屬于趨向內外向和中間值。根據標準T分,一般人群中外向人群占總體人群的12.50%,而駐訓官兵中外向人群占駐訓總體人群的16.43%,說明外向的官兵比例是高于一般人群的。外向的個體比較愛交際,喜歡參加文娛活動,喜動不喜靜,愛冒險,喜歡實際的工作,回答問題迅速,隨和,樂觀,愛笑,但是行動易受一時沖動影響,情緒易失控,傾向進攻。所以在駐訓這個特殊的環境下,考慮到性格外向的官兵比例較大,應該在訓練之余安排豐富的文體活動,有助于官兵的心理健康,保持部隊和諧穩定。在反映駐訓官兵情緒穩定性方面,調查顯示情緒不穩定占17.37%,情緒穩定占73.23%,說明駐訓官兵的大部分個體屬于情緒穩定狀態。在反映駐訓官兵精神質維度方面,精神質非常明顯的占29.10%,傾向精神質的占16.43%,正常范圍的占54.46%,提示駐訓官兵中精神質非常明顯的人數所占比例不小。精神質主要表現出喜歡獨來獨往,對別人漠不關心,感覺在哪里都不合適,具有這種特質的個體對于部隊而言可能是個安全隱患。由此提示,在關注官兵總體健康的同時,應該有重點地關注個別官兵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不穩定的苗頭并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在反映駐訓官兵自我掩飾維度方面,高掩飾的占19.24%,低掩飾的占80.75%,說明多數官兵的回答為真實的回答,本次調查結果較為可信。
人格特征是個體在對現實的相對穩定的態度傾向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的心理特征,良好的人格可以在生活事件對健康的沖擊中起到緩沖作用[3]。建議部隊在野外駐訓期間,在訓練之余,應結合訓練任務的特點,根據官兵的心理變化規律,安排相應的文體活動,有助于官兵的心理健康,保持部隊和諧穩定。建議在駐訓過程中,分階段定期對所屬駐訓官兵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評估,主要加強心理彈性訓練,在野外環境下開展軍人團體心理輔導課程,設計開展新穎實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配合耐挫折、抗壓力的心理游戲,從而進一步提高駐訓官兵的心理適應能力。建議駐訓單位的衛生隊(所)在部隊出發前準備好參訓官兵心理健康檔案,以便對重點對象及時關注,進而進行溝通和疏導。在今后的野外駐訓中,不僅要豐富駐訓部隊的文化生活,進一步完善駐訓地生活條件,多開展有益向上的活動融洽官兵關系,保持駐訓官兵心態健康良好,更要摸索出一套適應實戰化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從而有效提高戰斗力。
總之,通過這次調查發現,駐訓官兵在心理上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外向個體所占比例較一般人群高,建議在以后的野外駐訓管理工作中,注意掌握官兵心理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5],以保持駐訓官兵心理健康良好。
[1] 龔耀先,李慶珠.我國臨床心理學工作現狀調查與展望[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6,4(1):1-9.
[2] 李俠,郭華,于麗,等.空軍某部官兵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調查與分析[J].人民軍醫,2012,55(12):1169-1170.
[3] 張悅,王家同,高宏杰.某部新兵心理狀況和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6):515-516.
[4] 于均濤,盧山,徐天朝,等.陸航官兵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168-1169.
[5] Alloway R,Bebbington P.The buffer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a review of literature[J].Psychol Med,1987,17:90-108.
610021 成都,成都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賈媛媛,張超雄,常 蕾,魏文婧,龍冬梅);武警西藏區域訓練基地訓練處(孟小龍)
龍冬梅,電話:13198589958
R 395.1
A
1004-0188(2014)06-0693-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6.051
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