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壽,高英俊,肖祎,楊澤楷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
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構建研究
——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為例
黃學壽,高英俊,肖祎,楊澤楷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
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長效機制保障,可持續發展面臨制約.本文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為例,探討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首先回顧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的發展狀況,接著闡述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基本內容、構建過程的經驗做法、所遇到的困難及其化解辦法,最后總結研究結論,闡述得到的啟示.
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大學生;案例研究
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于1993年由團中央實施啟動.二十年來,大學生志愿者憑借自身優勢和巨大熱忱,在社區服務、扶貧濟困、助老助殘和大型活動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我國青年志愿服務隊伍的中堅力量,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長期以來,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制約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研究,學界也已取得一些成果.學者們主要是從宏觀的、全局的、基本的層面去探討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比如李焱、劉靜等(2010)探討了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內涵,黨秀云(2011)探討了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實現志愿服務長效化的重要意義,李維意、郭廣偉(2011)指出由于缺乏長效機制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期存在的問題[1-3].但是,缺少從微觀的、具體的、實證的角度去分析,尤其缺少個案研究.
有鑒于此,本文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為例,探討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以期從活生生的成功個案中挖掘出有借鑒價值的經驗做法,為其他學校和志愿服務組織提供參考.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工作形成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以下簡稱“院青協”)為主導,14個青年志愿者協會系分會(以下簡稱“青協系分會”)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以“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為宗旨,弘揚“奉獻、互助、友愛、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在全院志愿者的精誠協作下,得到了上級志愿者組織的高度肯定,獲市級以上獎項60余次,獲省級專項資金達28000元.
2.1 發展歷程
2.1.1 初步發展階段:2006—2009年.該階段主要是成立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傳播志愿服務精神.2006年6月,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正式成立,開展以愛心義賣助學和建設綠色校園為重點的志愿服務活動.2006年11月,青年志愿者協會各系分會開始籌建,12月,青協系分會首屆會長聯席會議召開,初步形成全院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2007年12月,在珠海青年志愿者協會正式注冊為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隊.2008年6月,召開青協首次表彰大會,表彰先進,樹立典型.
2.1.2 加快發展階段:2009—2012年.該階段主要是規范志愿常態服務,逐步樹立品牌,拓展服務領域.2009年4月,啟動“關愛自閉癥兒童”和金灣區草堂村小學生支教活動,逐步實現規范化與常態化.2010年10月,啟動“大手牽小手,我們共成長”關愛農民工子女專項行動,成立關愛農民工子女專項服務隊,并掛牌第一個“關愛農民工子女服務基地”. 11月,選拔4名賽會志愿者赴第16屆廣州亞運會,組織248名志愿者服務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2011年11月,舉辦首屆“微笑在我心,志愿在行動”公益文化建設月系列活動.
2.1.3 長效發展階段:2012年至今.該階段主要是強化組織建設,加強新媒介運用,構建長效機制.形成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章程總則》為核心,包括《青年志愿者協會會員管理辦法》、《青年志愿者協會財務管理制度》等在內的制度體系,通過制度化建設,提升志愿服務質量和水平.公益策劃大賽經過五年的發展和積累卓有成效.利用新媒體,推廣志愿服務,到目前為止,院青協官方微博粉絲近13000人,博客訪問量達40000人次.2013年12月,“關愛農民工子女系列活動”作為創意項目前往第三屆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參展.
2.2 主要成就
2.2.1學生參與度高,志愿精神廣泛傳播.院青協2013年注冊志愿者人數達2000多人,在校志愿者人數為8800多人,約占全院學生總數40%.2007年至今累計注冊志愿者22000多人,是珠海市擁有志愿者數量最多的高校志愿服務隊.廣大學生在開展志愿服務的同時,也成為弘揚志愿者精神、倡導良好社會風尚的播種機、宣傳隊,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氛圍. 2.2.2服務領域廣,成功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愛心支教、節能校園建設等常規活動持續開展,同時,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志愿者的身影也活躍在珠海國際半程馬拉松公開賽等大型賽事上.“大手牽小手,我們共成長”關愛農民工子女專項行動品牌凸顯.至今,全院共有14個服務分隊,41個服務基地,已實現幫扶規范化、常態化和項目化.
2.2.3 構建長效機制,志愿服務發展可持續.相繼制定《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章程總則》、《青年志愿者協會會員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實現了志愿者招募和管理制度化.推行志愿者在“志愿時?珠海”的注冊和認證,有效記錄志愿服務時間,實現志愿者社會化無縫對接.健全志愿服務考核制度,量化和細化考核指標,定時對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建立志愿服務培訓計劃,編輯培訓教材和志愿服務手冊,提升志愿服務專業化.
3.1 基本內容
長效機制,是一個能夠長期保證制度正常運行并持續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1].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主要圍繞目標機制、宣傳機制、組織機制、培訓機制、激勵機制、評估機制和保障機制七個方面構建.具體內容見表1所示.
3.2 經驗做法
3.2.1 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形成了“黨委重視、團委指導、組織發動”的運作機制.一是學院黨委高度重視,對志愿服務劃撥一定的經費.學院團委具體指導院青協,充分發揮共青團的權威性和感召力,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二是院青協和14個青協系分會發揮自主性.一方面,在品牌活動上,院青協統一協調,精心打造;另一方面,在常規活動上,青協系分會結合專業特色,依據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創造力.
3.2.2 建立制度,重視激勵.首先,建立志愿者資料庫,推廣“志愿時·珠海”志愿者注冊和認證.其次,定期進行志愿服務知識和技能培訓.最后,根據不同志愿服務需要,不定時進行專業培訓.此外,院青協高度重視建立激勵制度,充分調動志愿者的工作積極性.每學年評選院級“青年志愿者服務優秀分會”、“牽手優秀服務隊”、“青年志愿服務先進個人”等獎項.
3.2.3 樹立品牌,創新項目.立足本地需要,關愛農民工子女,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學院毗鄰工業區,農民工子女平偏多,院青協相繼在周邊小學建立志愿服務基地,實現志愿服務團隊與志愿服務基地的“1+1”有效對接.同時,完善關愛農民子女服務內容,建立了以“學業輔導”為主,“感受城市”、“愛心援助”、“自護教育”和“親情陪伴”為輔的關愛體系.另外,積極實踐和探索“學業輔導”新方式,“2+1+1”(兩個常規教學+一個社團教學+一個活動教學)學業輔導方式日漸成熟.
3.2.4 依靠網絡,擴大影響.一是依托“志愿時?珠海”信息平臺,做好志愿者信息登記和網絡管理,實現跨校、跨校企、跨校地志愿服務資源共享和志愿服務隊伍外延.二是精心打造院青協Blog,記錄志愿服務日記,宣傳志愿服務事跡,傳播志愿精神.運用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平臺,加強與志愿者溝通,增強志愿者認同感,擴大志愿服務社會影響力.

表1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基本內容
3.3 難點及其化解
難點一:學生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隨著入校時間的增長而減少,志愿精神淡化.
化解辦法:一是利用模范的帶頭作用.借助2011屆畢業生、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參與者、中國優秀青年志愿者個人獎獲得者黃加榮的個人事跡,大力宣傳志愿服務精神,鼓勵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繼續參加志愿服務.二是完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的設計緊扣學生年級.越高年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所給予的激勵措施更有力.
難點二:隨著志愿者服務的深入,志愿服務趨向形式化和呆板化.
化解辦法:一是實時監控志愿服務項目的運行狀況,對趨向形式化和呆板化的服務項目要盡早進行診斷和修造;二是每年舉辦公益策劃大賽,發揮學生創造性,挖掘志愿服務人才,創新志愿服務形式,培育志愿服務項目.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志愿服務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機會,也提供了大學生在服務過程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機會[4].但是,長期以來,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制約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學界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研究也缺乏個案分析.因此,本課題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為例,探討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經過八年的努力,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發展迅速,取得可喜的工作成就,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生參與度高,志愿精神廣泛傳播;二是服務領域廣,成功打造志愿服務品牌;三是構建長效機制,志愿服務發展可持續.尤其是在長效機制方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構建起由目標機制、宣傳機制、組織機制、培訓機制、激勵機制、評估機制和保障機制七個方面所組成的制度體系,全面、系統而嚴謹,具有較強的優勢.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構建長效機制是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長效化意味著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進入成熟階段.從前文可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的發展歷程分為初步發展階段、加快發展階段和長效發展階段.從各個階段的特點以及變化可以看到,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總會碰到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建立在高度嚴密和規范的制度體系保障的基礎上才能有效解決,這是構建長效機制的必然要求,否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將處于停滯狀態,很難有新的突破和亮點.而一旦構建起長效機制,志愿服務活動將更具活力和可持續性,此時標志著志愿服務工作進入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
第二,構建長效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涵蓋內容多,而且構建過程需要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主要圍繞目標機制、宣傳機制、組織機制、培訓機制、激勵機制、評估機制和保障機制七個方面進行構建.七個機制渾然一體,缺一不可.其中,以目標機制為核心,居于統率地位,其余六個機制都是在目標機制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功能以配合目標機制的實現.在構建過程中,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形成了“黨委重視、團委指導、組織發動”的運作機制.由此可見,成功構建起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首要是對長效機制有全面系統的認識,在勾勒出所要實現的長效機制的大致全貌后,還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按照規劃和部署,全力推進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工作.
第三,構建長效機制的本質是制度化管理,重點在于激勵,難點在于積極性的保持以及防止形式化和模式化.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志愿服務構建長效機制的過程,高度重視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志愿者資料庫,推廣“志愿時·珠海”志愿者注冊和認證.其次,定期進行志愿服務知識和技能培訓.最后,根據不同志愿服務需要,不定時進行專業培訓.此外,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高度重視建立激勵制度,目的是充分調動志愿者的工作積極性.而構建長效機制的過程也會碰到一些困難,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生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隨著入校時間的增長而減少,志愿精神淡化;二是隨著志愿者服務的深入,志愿服務趨向形式化和呆板化.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的化解辦法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
第四,構建長效機制要因地制宜,發揮集體智慧,創新服務項目,爭創服務品牌.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立足本地需要,重點關愛農民工子女,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在周邊小學相繼建立志愿服務基地,實現志愿服務團隊與志愿服務基地的“1+1”有效對接.同時,完善關愛農民子女的服務內容,積極實踐和探索學業輔導新方式.除領導層決策外,每年通過舉辦公益策劃大賽,發揮學生的橫溢才華,挖掘志愿服務人才,創新志愿服務形式,培育志愿服務項目.此外,依靠新媒介,加快長效機制的構建進程.比如依托“志愿時?珠海”信息平臺,做好志愿信息登記和網絡管理,實現跨校、跨校企、跨校地志愿服務資源共享;精心打造院青協Blog,記錄志愿服務日記,及時有效傳播志愿精神;運用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平臺,增強志愿者認同感,提高志愿服務傳播速度和社會影響力.等等這些舉措都是實現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積極促進因素,值得借鑒和推廣.
〔1〕李焱,劉靜,劉立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研究[J].出國與就業,2010(8):8-9.
〔2〕黨秀云.論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1(3):50-54.
〔3〕李維意,郭廣偉.論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3):76-79.
〔4〕鄭慶秋,王姝.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探析[J].價值工程,2011(7):262-263.
G641
A
1673-260X(2014)07-0193-03
廣東省高校共青團工作研究課題2012-2013年度“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研究”課題(2012C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