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巖
【摘 要】學生自治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學生在一種寬松、自由的環境下,逐漸形成自我約束的能力,促成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生自治是提高學生道德修養、適應學生發展,實現和諧校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學生自治 學生發展 和諧發展 教育改革
我國的學校教育長期依賴以傳授知識為主,基本上是教師為中心,學校用規章制度規范學生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學生習慣了聽從,沒有了自我,厭倦了管束。這樣直接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導致他們學習消極、逆反心理強等不良習慣。學校的管理要遵循學生發展的心理特點,讓他們的自我意識得到發展,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即學會自治,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這樣利于學生道德的培養,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1.學生自治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提高學生道德修養
學生的德智體等的全面發展,自古我國教育就是德為首,一個人的全面發展,要有知識、有能力,但更要有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陶行知有句名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途。在學生道德的培養中,單靠灌輸、填鴨式的單向教導是不夠的,而且效果往往不盡人如意,達不到應有的教育目的。因此,道德修養的完善要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學生自治。在自治過程中不斷完善他們的道德。陶行知說:“自治可以養成我們對于公共事情上的愿力智力才力。”通過學生自治,學生首先可以自己管住自己,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在困難中不斷汲取教訓,積累經驗,在摸索中漸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及判斷是非的能力,讓自己的品德得到持續的修煉,逐漸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這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
2.學生自治是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我們目前的學校教育就是教師只是喂魚者,并不教給學生釣魚的本領。在這種教育下,學生只管吃魚,從不想自己學會釣魚。因此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阻礙了他們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個體價值的實現。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需要大量的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轉變管理觀念,讓學生能自由、充分的發展,給他們自我發展的空間。通過學生自治,學生以他們自己的獨特方式進行管理,讓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施展他們的能力。在實際的生活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通過自治,能讓學生自覺成長,讓他們主動地去發展自己。強化他們的自我意識,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學生在自治的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讓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及判斷是非的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的需要。
3. 學生自治能幫助學校真正實現和諧校園
和諧校園是我們目前倡導的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諧校園的管理必定是民主的管理,“在決策、制度、教學管理等學校的管理工作中,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通過對話和協商從而協調不同的利益以做到科學、優化地操作,在這一過程中提倡自治?!焙椭C校園的學生管理是師生之間通過對話的方式實現學生的管理,它的管理是科學的、民主的,是遵循學生發展規律的,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管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實現的主要途徑就是學生自治。通過學生自治,讓學生在自我管理中總結經驗,首先達到自我約束,自律。進而實現學生集體的自治,體現學生主人翁的價值。學生在自治過程中通過實踐逐漸形成判斷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責任感。師生之間的管理不再是僵硬的、敵對的關系,而是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實現我們的教育和諧,校園和諧。
4.學生自治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我國目前正在推行素質教育,全國都在轟轟烈烈地進行教育改革。政府出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立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培養的最好辦法就是學生自治,通過自治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責任感。自治是我國教育改革中學生管理從被動向主動的轉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意識。通過自治,能讓學生更健康、更快樂的成長,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
學生自己的事、班級的事,凡是學生能夠負責的,就讓學生負責,讓他們共同自治,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和正義感,讓他們真正能夠自尊、自重、自強、自立,讓他們真正能得到自我發展,達到自律。讓自律變為一種自覺行為,讓學生有主人翁意識,在實踐中鍛煉他們的能力,體現他們的價值,學會克服困難,直至成功,通過自治,真正變教師要學生作為學生自己愿意做,這才是我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真正目的所在。
總的來說,學生自治就是學生在學校的正確領導下,讓學生在實際的自我管理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集體生活,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和自治的能力,使他們成熟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卷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陶行知文集.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