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飛
【摘 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自主探究性語文教學模式,首先要善于用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啟學生心靈,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要注意在問題探討中適時點撥,正確引導學生;其次要注意在課堂中師生互動,平等交流;最后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興趣 點撥 互動 實際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自主探究性語文教學模式,通過情境創設、自主質疑、合作探究、拓展運用等環節的設計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在運用自主探究課題教學模式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注意用問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開啟學生心智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當今教學的主旋律,要實現這一點首先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探究性學習的起始點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本著“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思想,抓住契機,用心制造“問題場”,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靈感和熱情。如在講授高中語文《詩經·氓》這一課時,在學生理解了這篇文章的基本內容后,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遺棄,《氓》中的‘士可能是什么人呢?”(生答:商人)對,可能是商人。而商人由于生活環境、方式的不同,行為習慣、思想意識也比較超前,容易變心,這從后來一些文學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驗證。
又如在學習《琵琶行》時就可以這樣提問:“如果琵琶女生活在今天,境遇會如何?會成為‘超女或明星嗎?”精心設置這樣的“問題場”,讓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投入討論,展開廣闊的想象空間,從而很好地開啟心靈,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注意在問題探討中適時點撥,正確引導學生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引導者。在學生自主提問探究學習中,對學生的提問與討論,要適時給予點撥。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是推動他們主動學習的最直接、最本質的內驅力。如在教《琵琶行》一課時,就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如琵琶女現在還活著,到人才市場找工作,也得寫自薦書,你能幫這個才女寫一份自薦書嗎?當學生在討論怎樣寫這份自薦書時,可能他們有的意見會徘徊在一些無意義的談論或與教學無關的問題上,或者學生各執一詞,甚至偏離課文內容,這時教師應該進行有效的課堂組織,當好“導演”,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維點進行討論,并且要有集中的、精辟的點撥。
三、注意在課堂中師生互動,平等交流
“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兩個思想,甚至多于兩個思想。”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饋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活動方式。
首先,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和生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師生關系“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里一起學習。其次,以合作學習小組(4—6人)為單位,組織學生討論,互助互學,解決自學過程中碰到的個別疑難。然后,教師解疑,教師向其他小組的同學“請教”,由愿做“導師”的學生解疑答難,老師則當“旁聽生”,在他們講疑答難的時候,你會驚喜地發現他們所具有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極大地出乎你的想象。只有實現了師生平等互動的課堂,才能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學問的論壇”,探究教學才能成為現實。
四、注意聯系生活實際,滲透德育教育
現實生活是課堂教學的根基,課堂教學作為一種以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與意義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實踐過程,必須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如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可以針對社會上經常出現因愛情悲劇或因遭遇挫折而選擇自殺的這種過激行為,開展“生命沒有彩排”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動,向學生提問:“兩個主人公選擇自殺這種過激方式作為對封建制度的反抗,從我們今天的社會來看好不好?為什么?又如學習蘇軾的《赤壁賦》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面對工作生活的種種困惑,有的人欲挽住時間的流水,有的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的人及時行樂,有的人惜時如金。而蘇東坡又是如何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的呢?”探究問題要把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才能更好地開啟學生心靈之窗,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這是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也是時代精神的迫切要求。
語文課上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就像中國畫中的留白一樣,教師在課堂上也應留一些懸而未解的問題,讓學生心理處于暫時的不平衡狀態,促使他們課后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問題,從而讓有限的課堂時間收到更大的教學效益。“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相信只要我們不懈的努力,認真研究和解決好以上問題,我們的教學業務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課程改革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