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成
【摘 要】慈溪市長河鎮社區教育中心多方合作,共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社區教育基地,在鎮內形成了以社區教育中心為主體的三級培訓網絡,建成了“雙體系、全覆蓋”的新型農民培訓體系,使社區教育工作實現了更好更快地發展。
【關鍵詞】社區教育 特色基地 培訓網絡
多層次全方位地建設好社區教育基地,是吸引社區居民參加社區教育活動的有效保障。為此,我校積極謀劃,多方合作,共建了以下幾個層面的社區教育基地,力求通過構建社區教育基地挖掘鄉土文化,提升社區教育內涵,為社區教育發展打好扎實的基礎。
一、挖掘鄉土文化,推動特色文化基地建設
長河鎮擁有草帽文化、紅色文化和戲曲文化三大特色,我校以三大鄉土文化為主線,合作共建了一批社區教育基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和相關培訓。
1. 草帽業博物館——傳承草編工藝,弘揚民間文化
慈溪市長河鎮是上世紀我國金絲草帽加工生產中心,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為傳承草帽文化,2008年長河舉辦首屆草編文化節,投資重建草帽業小學并改造為紀念館和草編工藝博物館。文化節期間,舉辦了書畫影展、草編工藝論壇、戲劇廣場、草帽編織大賽等活動,在博物館設立了太極、舞蹈、書畫、乒乓等活動場所,使博物館成為集參觀、學習、娛樂、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性社區教育基地。我校對草編企業進行企業職工培訓,使傳統草編企業向規范化、高新化轉變,取得良好效果。
2. 楊賢江故居及紀念館——紀念革命先賢、弘揚紅色文化
楊賢江是長河鎮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杰出的青年運動領導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為中國革命特別是教育革命作出了突出貢獻。其故居被列為寧波市德育基地、省級文保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楊賢江故居紀念館以豐富翔實的文字資料真實再現了楊賢江不平凡的一生,館內還珍藏有楊賢江曾經用過的手表、毛毯等文物,以及親筆文稿、日記、藏書等。紀念館經常性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至今參觀民眾已達10萬余人次。
3. 墊橋村文化宮、俞祥戲曲沙龍——傳承戲曲文化,深化社區教育
長河地區紹劇、越劇、姚劇、甬劇匯雜,看戲、聽戲、唱戲深受群眾歡迎。近年來我們把戲曲文化建設與促進農村精神文明有機結合,努力構建積極向上、文明和諧的村級文化基地。目前村村建有文化宮,有兩個村建有戲曲工作室,有1支戲曲演出隊伍、兩個社區戲臺、1個影劇院和1個體藝館。每逢節日,社區協助組織送戲下鄉,通過戲曲活動,把文明禮儀、社會新風吹向全鎮各個角落。我校還為戲曲愛好者搭建活動平臺,在各個廣場、各村文化宮、社區戲臺等主要文化場所成立活動中心,供戲曲愛好者活動、交流,其中墊橋村文化宮和俞祥戲曲沙龍尤以活動多影響大而聞名。至今,長河社區已多次舉行大規模的戲曲文藝活動,CCTV戲曲頻道曾多次來長河進行戲曲大獎賽等演出活動。
二、校企合作,打造具有長河特色的社區教育基地精品
長河社區教育中心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共同建立各類培訓基地,涌現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精品基地 。
1. 儒家文化的傳承——方太廚電孔子堂
方太廚電是國內高端的專業廚電生產公司,在企業職工學校的基礎上,方太廚電2009年建立了國內第一家企業“孔子堂”,對員工實行每年40課時的儒家教育計劃,講《三字經》《弟子規》,講“如何做人、如何教育孩子和經營家庭”,弘揚儒家文化,向員工進行“人品、企品、產品”三品合一的價值觀教育。通過幾年的“潛移默化”,形成了一套儒學管理模式,使企業的發展步伐十分穩健。方太廚電的“孔子堂”引領了國內企業管理教育的潮流,形成了自己的企業管理特色,在工商界和知識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內多家媒體對方太“孔子堂”有連續報道。
2. 社會實踐的精品——慈溪市青少年校外素質教育基地
該基地是一家面向全市中小學生,開展校外素質教育的培訓基地,設于大橋生態農莊,于2008年3月對外開放。基地初創時,由我鎮選派1 名教師駐基地負責隊伍建設、基地管理和業務指導,組建了一支熱愛校外教育工作、業務素質較強的師資隊伍,更新完善了基地設施,合理規劃,精心設置“軍事拓展、手工技藝、傳統文化” 等課程,并長駐基地管理。在我校教師的精心指導下,該基地校外素質教育工作取得長足進步,陸續開展了軍訓、親子、夏令營等校外活動,08年以來,共完成校外培訓達20多萬人次,成為市素質教育基地中的精品和展示我市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窗口。
3. 現代農業的領袖——大橋生態農莊
大橋生態農莊是我鎮社區教育的一個特色基地,堅持以現代農業為本,研究現代農業科技開發種植新品種。近幾年來,先后建立了農莊“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農業企業工作站”,開展杭州灣灘涂綜合開發利用研究,試種和推廣農業新品種;建立農技培訓“星火學校”,面向內部員工開展培訓;開設花卉節推廣花卉種植,舉辦“農業展銷會”和農技講座,介紹農業新技術;農莊還進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園區建設檔次,充實各類教育資源,相繼建成傳統農業、設施農業、現代農業、計生長廊、奧運長廊、傳統手工藝等設施,吸引了眾多游客。現為國家4A級旅游區和國家級高新農業園區。
通過挖掘特色、傳承文化、多方合作、多措并舉,共建農村社區教育基地,我鎮社區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提高了廣大群眾的致富能力、人文修養,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和幸福指數,2012年我鎮創建成為全國社區教育示范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