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
《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科學性與藝術性兼有的學科。本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基層管理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該課程是工商管理類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具有重要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不盡如人意,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門課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路。
一、《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方法方面
《管理學》在高校里一般開設在第一學期,剛進入大學的學生習慣了高中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教師的精講、細講,而大學教師只是對于重點內容才做講解,不可能對書本上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面面俱到。講課的速度比較快,學生普遍覺得一節課信息量過大,很難消化。另外,雖然管理活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但是對于新生來講,沒有管理的概念,基本不知道管理是什么,這給本門課程的教學增加了難度。
(二)教學內容方面
1.經典理論過多。
目前的《管理學》課程基本都是按照法約爾的管理者職能的邏輯體系來撰寫,基本模式首先是介紹管理學基本理論,主要包括管理學的基本流派、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等,然后就是管理的四項職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雖然《管理學》教材有多種版本,但基本內容都是由上述部分組成。這些教材存在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對于管理的新理論介紹得過少。被哈羅德·孔茨稱作“管理理論的叢林”,指的是19世紀40-60年代出現的各種現代管理理論。而在此之后,陸續又出現了很多管理的新理論、新思想,比如企業再造、業務流程再造、學習型組織,等等。目前的管理學教材對于近代出現的管理理論鮮有詳細介紹。然而從管理實踐者的角度出發,學習新形勢下新的理論是必不可少的。
2.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管理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但現在高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重點講述管理職能,比如泰羅、法約爾、德魯克等一些大師的管理思想。由于這些理論的抽象性和系統性,加之這些知識主要是通過課堂講授的形式進行,對于新生如果灌輸過多,而學生并沒有相應的一些理論基礎,就有可能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太愿意再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從而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當前高校的學生實習基地建設滯后,特別是對于三天至一周的《管理學》課程實習,企業一般不愿意接收。就算企業接收,也只是簡單介紹企業的基本情況、機構設置等內容。這導致學生沒有將理論用于實踐或是用理論檢驗實踐的機會,從而學生很難將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
1.教學方法不靈活。
目前的《管理學》課程在教學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沒有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參與意識差。教師只作為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實踐環節很少。即使有實踐環節,也只是在講解管理學的相關原理時以簡單的實例來證實、說明相關觀點。由于學生沒有進入實際管理的工作“現場”,缺乏實踐經驗,對教師所講的管理實例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消化,從而導致本課程教學效果不佳。
2.教學手段單一。
從目前的教學手段看,教師主要還是利用多媒體課件來上課。雖然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師仍然是以理論講授為主,效果不佳。而且多媒體課件大多制作簡單,是書本內容的簡單復制,只能起到投影片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手段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直接影響了整個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一)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整個教學體系實施的基礎,是確保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是培養人才的核心。《管理學》課程需適應崗位任職的需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一方面要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管理學》課程涉及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要適當壓縮理論教學的內容和時間,適當增加實踐課、討論課的教學比重,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學內容的先進性。教師需要跟蹤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趨勢,適應社會發展和管理方式的轉變,著眼在經濟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管理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依據“刪除陳舊,增加新知”的原則,及時將管理的新理論、新方法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去。
(二)改進教學方法
除傳統理論講授法以外,《管理學》教學中應強調參與式教學法。理論講授法是最為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通過深入淺出的講授把基本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但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在教學中應大力推行參與式教學方法,在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積極探索案例教學、情境模擬以及討論式等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三)改革考核制度
傳統的考核制度是以期末考試試卷成績為主,這種考試形式學生通過考前突擊復習就可以得到不錯的分數。但對知識的實際運用及掌握通過閉卷考試很難體現。建議適當改革考核制度,將課程最終成績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綜合評價分,一部分是專業知識分,各占50%。綜合評價分來自于學生的平時上課表現,作業,課程實習的參與情況;專業知識分來自于學生的期末成績。
【參考文獻】
[1]秦琴,金智慧.《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職業時空,2012(5).
[2]高芳.《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探微[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