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
學生升入六年級了,有一定的分析和表達能力了,我決定讓他們寫一寫自己。
上課了,我把一個“我”字寫在黑板上,說“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寫的作文題。最熟悉的人當然莫過于自己了”。
學生的表情漠然,幾乎沒有反應。
于是,我又在“我”字的后面加了“這個人”三個字,問:“這個題目怎么樣?”問完,我用幾種不同的語氣讀了這個題目。
個別學生笑了。我又不動聲色地在這個題目前面加了一個“嘿”字,題目變成了“嘿,我這個人”。學生立刻交頭接耳,議論起來,顯然,他們心里動起來了。我請一位學生說說這個題目好不好寫,應該寫什么。他說,從“嘿”字可以看出,覺得自己還不錯,很自豪。凡是覺得自己還行、做了感到自豪的事的同學都可以寫。題“審”得不錯。我表揚了他。我又在黑板上寫了“哈,我這個人”這樣一個題目。有的學生看了,不由得哈哈地笑出聲來。我說:“覺得自己很逗、很滑稽的同學可以寫這個題目。把你們做的滑稽可笑的、出洋相的事寫出來。”說著,我又出了“咳,我這個人”這樣一個題目。寫完,我拉長臉讀了一遍。我問學生:“如果你聽別人嘆了口氣這樣說了自己一句,你會覺得這個人怎么樣?”學生說:“這個人一定不怎么樣,提起自己很難為情。”“馬尾拴豆腐,提不起來,是不是?”我接著說,“每個人都做過一些錯事,做過一些后悔的事。有些同學看了這個題目,一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說到這里,一些男孩子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成了。看著學生那生動、豐富的表情,我再講就多余了。“大家寫吧,”我說,“三個題目任選一個。”學生個個伏案奮筆疾書,沒有一個皺眉頭的。
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為學生出過寫自己的同桌或“我和我的同桌”一類的題目。因為是同桌,互相了解,可寫的事多。實踐證明,如果題目出得好,能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效果會更佳。
一次上作文課,我像拉家常似的,問忠厚老實的朱磊屬什么的。朱磊說:“屬羊的。”“從一年級到現在,你和誰同過桌?”他環視了全班同學,報出了五六個名字。其中有兩名男同學:一名叫白榮光,一名叫王昊。王昊比較調皮。我問王昊屬什么的。王昊說,他是屬馬的,比朱磊大一歲。我問朱磊:“你們一‘羊一‘馬,同桌的時候,相處得怎么樣?”
朱磊紅著臉,搔著頭皮,幾次欲言又止。
“好得沒法說?”
有些學生笑了。朱磊臉更紅了。
“噢,可能經常發生矛盾。我知道,王昊的名號叫‘耗子。”
學生撲哧笑出聲來。
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馬、‘羊不合群”這樣一個作文題。同樣的問題,我又問了幾個人。有說相處得好的,有說“井水不犯河水”的,也有說“水火不相容”的。于是我又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些題目:
“遠親不如近鄰”、“‘馬、‘羊一家”(這個班多數學生屬馬,少數學生屬羊,其他屬相的很少)、“不準越過‘三八線”、“井水不犯河水”等。
我對學生說:“這些題目都是要求寫你和你的同桌的。有的以寫同桌為主,有的雙方都要兼顧。大家任選一個寫下來。”
因為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和自己同桌的,每個人少說也有六七位了,這其中有處得很對脾氣的,有處得一般化的,也有處得很糟糕的,所以有些學生問我能不能寫兩個題目。這是破天荒的。學生的積極性為什么這樣高,興趣為什么如此盎然?我想,不能不說與我們的命題有關。
命題要有趣味性,要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作文命題少了趣味性,學生的主動性就會減少大半,就像做菜少了油鹽提不起人的胃口一樣。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