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祥龍
【摘 要】習慣養成教育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實”的基礎部分,也是教育的“質”的指標。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從幾個視角來談談對習慣養成教育的一點想法,以幫助在今后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樹立良好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習慣養成 學習習慣 行為習慣 途徑
一、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說過,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卻像還不完的債務。小學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習慣養成教育入手。從長遠看, 養成良好習慣,是一個人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抓好良好習慣養成教育,這是從當前小學生的實際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出發而提出的,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有利于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二、習慣養成教育的兩大環節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包括學會傾聽、善于思考、敢于提問、自主讀書、認真書寫等習慣。而行為習慣則主要指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守時惜時、懂得感恩、勤儉節約、遵守秩序、講究衛生等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也是人素質高低的體現。常言道,三歲定八十。因此,行為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習慣之為常。”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一名小學的科任老師和班主任,面對自己的學生的種種習慣現狀,我深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發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輩子用不盡。小學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根基期和關鍵時期,作為班主任,重抓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以課堂生活為主體,以常規訓練為主線,加強對學生課堂紀律、文明禮貌、衛生和勞動習慣等方面教育和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三、有效開展習慣養成的措施
1.愛為中心,樹立榜樣
培養學生的習慣養成并不是一個單獨的活動可以完成的,它要貫穿學校及家庭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而并非開展專門的課程,這樣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養成教育要始終牢記以愛為中心,引導學生自覺接受,轉化為潛意識的一部分。在開展各種習慣促成的行為中,教師要始終真誠地關愛學生。基于關愛的活動,學生更樂于接受。而榜樣是會活的教科書,具有生動、具體、形象的特點,學校及班級可以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通過課內外游戲、故事、演講比賽、視頻等活動形式,找出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典型,讓學生在積極進取中,樹立榜樣的強大說服力和感染力,對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潛移默化的暗示、指導作用。只要教師善用激勵機制,多鼓勵,多用正面事例引導,將會促進他更加努力,因為老師的一丁點認同、贊美,學生都會認為是一種驕傲、一種榮耀。
2.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一朝一夕養成,也不能統統一下子養成,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漸形成的過程。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具有長期性、曲折性、反復性。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連續21次的行為訓練,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行為就難以變成自動化的習慣。且由于人的行為往往具有慣性,在一段時間的訓練后,若稍加放松,就容易出現反復。所以,在進行訓練時,一定要反復抓,不能放松,即使在某行為上已經表現很好,也要反復抓。
3.嚴格要求,密切配合
2O世紀70年代,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哈肯創立的“協同論”,該理論認為: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許多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要素組成的系統,當各種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關聯要素彼此協調與合作,同步一致、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地向同一目標運動時,就會形成整體合力,就會產生各個要素孤立相加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協調效應。同樣,讓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我們家長也經常反映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那么大的差距究竟問題在哪呢?其實,我不說大家也明白這個責任就在我們家長。家庭是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家庭教育與孩子的成長同步,并且帶有持續性與穩定性等特點;家長的言傳身教、情境影響對孩子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家庭應主動與學校溝通配合,相互協調形成教育合力。這樣,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1+1>2的教育合力,這無疑是養成教育一種有效可行的渠道。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所有的訓練應當以家庭為中心,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現代教育家陳鶴琴說:“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有意無意,對孩子都是榜樣。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小節,言行舉止不當,很容易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應該看到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最關鍵部分,但千萬不能顧此失彼。還要養成的良好習慣有很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它們之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在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道路上,我堅持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命運!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生活態度,健全的人格,是一點一滴進行培養的,是通過不斷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師,要付出耐心,恒心,愛心去教育孩子,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孫云曉,鄒泓. 好習慣 好人生——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好習慣.
[2]孫云曉.習慣決定孩子命運[M]. 新世紀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