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巨流河》是齊邦媛所著的一部熱愛中國熱愛臺灣的自傳體回憶錄,講述作者自1924年出生至2009年為止的人生歷程?!毒蘖骱印芬云渥肿种榄^的筆力,詳實的歷史背景,苦難的民族視角,為世人所推崇。在傳媒娛樂化的今天,如何處理好規避浮躁和適應當下潮流的矛盾,挖掘其文化價值,顯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巨流河》 傳媒娛樂化 文化價值
巨流河,現稱遼河,位于中國東北地區。齊邦媛在《巨流河》中以它為敘事出發點,敘述自己從1924年出生到2009年為止的人生歷程。作家將自己的一生與20世紀的顛沛流離相對照,記錄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躍然紙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巨流河》是一部熱愛中國熱愛臺灣的自傳體回憶錄。{1}2009年7月,《巨流河》在臺灣出版,兩年后引進大陸。
從時間來看,《巨流河》出版的時代是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因此,如果我們承認,這里的眾聲喧嘩很大程度上契合于今天的傳媒娛樂化,那么,對于《巨流河》如何順應“適者生存”這樣的規則,如何在傳媒娛樂化的視角下去理解大眾接受性,如何探尋它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21世紀初期的中國文學,在題材意義、創作視域和精神意向等方面均具有文化象征的廣度。這部作品中,作者的親身經歷使她擁有民族關切和歷史責任的承擔,面臨具體境遇中的“歷史”的提問。不難發現,這種冷靜的歷史敘事和摻雜文化探尋的回憶命題始終貫穿在文本中,所以,觀照本書在傳媒娛樂化下的傳播接受,或者說立足法則,也讓我們在處理自傳體回憶書寫與傳媒娛樂化的矛盾的同時,重新展望文化價值的強勁生命力。
一、《巨流河》是“解密”的歷史文化檔案
《巨流河》全書四十多萬字,書中仔細地介紹作者對故鄉的記憶,隨母親背井離鄉,經歷戰爭歲月中的流亡,和雙親一路南下,在南開中學四川分校度過少女時期,就讀國立武漢大學,師從朱光潛、吳宓等名師。這些寶貴情誼,齊邦媛珍藏至今。1947年,齊邦媛大學畢業到臺灣,直至1993年,才再度踏上大陸的土地,重返故鄉。
這里要說明的是,《巨流河》并沒有對以上的這些細節泛談空論,而以時間的走向為經,出現的人物為緯,經緯相交,用“見光”的歷史資料打動讀者。所以,這本書原則上不能簡單地歸類為某種文體,也正因為此,在傳媒娛樂化的當下,它給予我們關于文化的啟發,以下便是從文化的視角對本書進行的解讀。
首先,齊邦媛在字里行間中表達出自己對故鄉的懷念與熱愛, “我生長到二十歲之前,曾從遼河到長江,溯岷江到大渡河,抗戰八年,我的故鄉仍在歌聲里。”{2}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對故鄉的致敬?!霸谖倚闹?,遼寧鐵嶺是我父祖之鄉,亦是我生身故鄉。”{3}而后,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千上萬的東北民眾,遭受日本鐵蹄下的統治,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巨流河》是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事變以后苦難史的展現和見證。隨著齊邦媛的家人到了北平天津,齊邦媛一家又卷入抗日的洪流。在八年抗日戰爭期間,齊邦媛耳聞目睹國家的破碎、至親的夭亡,國和家都經受了沉重的打擊。{4}
當然,作者在處理這些苦難時并不是哀慟與消極,而是文字背后隱藏的希望基調。“所有的跡象顯示,戰爭快要結束了……戰局現已轉守為攻。全國開始生活在期待中?!眥5}
其次,《巨流河》勾勒出時代巨流中的人事流離。我們無法考證書中的歷史幾分真假,但間接了解一段塵封歷史也是最珍貴的感受。“我自1942年到臺灣后,用了60年的時間想念留在大陸的23年青春。這漫長的60年間,有激蕩,有平淡,也有似乎遺忘的階段,但是那歷史凍結的短短的上半生卻橫亙在我心靈深處,從未消退?!眥6}我們從中得到時代文化大師的紙上“教誨”,何嘗不是直觀的歷史“親臨”呢?
所以說,“讀者自身能力對文本的選擇使用……使他能夠洞見經驗的獲得;也使他能夠想象一個作為經驗過程的實實在在的現實,盡管這種現實在具體意義上決不真實?!眥7}這點上,《巨流河》滿足了讀者對于未知的獵奇,進而完成了文化想象。
二、傳媒娛樂化下的悲劇美
美國文化研究學者麥克唐納(Dwight MacDonald)說,大眾傳媒文化,就是“盡一切辦法讓大伙兒高興”{8},傳媒娛樂化由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所催生出來,作品生產與作品接受的最終的感性效果便是傳媒娛樂化,它重構了人的精神意識活動,使得現代人的精神娛樂已與傳媒進入一種共生的狀態。{9}或者說,在作品講述的層面去呈現人們索要的娛樂。
這里要指出的是,在傳媒娛樂化的眾聲喧嘩中,任何身份的標識都沒有意義,傳媒文化面對的是公眾,是大多數,我們可以憑借喜好而主觀封殺一部作品,在“作品”的身份確定的問題上,可以是純文學作品,也可以是由文學作品延展出的其他表現形式,甚至是傳播方式。
《巨流河》中,關于張大飛信件的描述是顯性的表達,也是受眾最熱衷“娛樂”的部分?!斑@些信大約像煙酒跳舞對他隊友一樣,有幫助忘卻猙獰現實的用處吧。我從樂山想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大去找他時,他急著來信阻止,其中有句說:‘你對我的實際生活,知道的愈少愈好多年后才全然了解……實際上仍是保護了我。”{10}
由此不難看出,《巨流河》雖展現的是悲難史,卻傳達出悲劇美,“現代美學本身就發現悲劇概念含有一種情感因素……它是一種僅存于語言中的內容,名稱就已經表明其內容在觀眾中喚起了悲悼之情。”{11}宏觀上看,《巨流河》中的悲悼情是指向大眾悲悼的文化現象;從微觀的層面加以解剖,這種文化現象準確契合了當下的傳媒娛樂化,闡述了嚴肅的情感表達。
那么,這種嚴肅的情感又該如何表達出娛樂的效果呢?
“人們時時刻刻必須面對無數夢幻式的影像,接受這些影像對于他們的強迫性敘說,并被迫使自己的審美感非現實化,被引導到虛幻的影像消費中。”{12}從文化社會學角度來分析,一旦促成消費,文本就已經在傳媒娛樂的氛圍中形成話語權,進而導致讀者對文本的喜好或涇渭分明或一邊倒。基于這樣的理解,齊邦媛認為:“文學有多少人在寫,多少人在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歡它的人真正懂得。哪怕,只有少數人真正喜歡。文學永遠會是一部分人‘必要的堅持?!眥13}endprint
至此,《巨流河》的影響,是因為以一個時代的民族悲劇美契合了當下的傳媒娛樂化,照顧到相當數量甚至絕大多數的受眾的最普通的感受,當然,對于我們多角度詮釋一個文本的文化時代意義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三、文化價值的再解讀
按照以上的分析思路,在這一節中,簡單分析《巨流河》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
2011年,齊邦媛憑借《巨流河》榮獲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0年度散文家”,緣于《巨流河》既實錄個人命運,又深思國恨家愁。它沒有對歷史細節進行錙銖地比對,也沒有對政治觀點過度闡發自己的思想,借助于這種傳媒文化氛圍的侵襲,文學受眾也以同樣的審美格調進行了復制性的輸出,導致不同文化群體對文本的審美與風尚達到一個共通點,直接影響文學出版的市場接受與反饋,將自己納入多元文化共生的典型鏡像中。
不僅如此,《巨流河》對文學域及文本接受主體的閱讀方式也有重要影響。它的再版使自傳體回憶錄占據一席之地,情節性和日常性淡化了表述性和審美性。可以說,這樣的文化敘事悄然改變了現代人的審美思維與信息接受方式,最終建構起了特定群體的意識形態與審美文化思維。因此,《巨流河》將文學純粹性融于大眾娛樂中,對于后繼的自傳體回憶錄或其他文體的輸出能否被受眾和市場所接受,就顯得至關重要。
事實上,作品中雖然貫穿的是平靜的文化敘事,但是,并不說明它與當下的傳媒娛樂化相互沖突,換句話說,當一個作品展現出偉大的內在意蘊,通過這個意蘊的解讀,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受眾群體所蘊藏的共鳴點,那么,這種傳媒娛樂就不僅僅是簡單的眾聲喧嘩,而是積極的靜默式的思想傳承與文化交接。
{1}{4} 陳遼.一部愛國的但被偏見引入誤區的回憶錄[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2 (4).
{2}{5}{10} 齊邦媛.巨流河[M].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16,314,312.
{3} 楊時,齊邦媛.我已無家可回[J].中國新聞周刊,2011(9).
{6} 李菁.巨流河和啞口海,存在于我生命的兩端——專訪《巨流河》作者齊邦媛[J].三聯生活周刊,2011(1).
{7} [德]H·R·姚斯.走向接受美學[M].周寧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396.
{8}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89.
{9} 張放.傳媒文化的感性欲望敘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3).
{11} [德]瓦爾特·本雅明.德國悲劇的起源[M].陳永國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89.
{12}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1.
{13} 傅小平,齊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J].文學報,2011- 7-7.
作 者:李小娜,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