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典著作是人類文化的結晶,閱讀經典對民族文化的承傳、對個人精神的提升都有重大意義。通過對太原市群眾的讀書狀況及閱讀經典著作情況的問卷調查,了解閱讀率持續下降的原因,找到問題的癥狀,反思我們當前教育宣傳方面的弊端,從而提升我們的精神世界,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源遠流長。
關鍵詞:經典著作 讀書 人生 問卷調查
莎士比亞也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苯涍^歷史積淀而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作為營養品中的“極品”,承載著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蘊含著豐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內涵??v觀歷史,橫看全球,一個民族數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往往都積淀在有限的經典著作中。
從大的層面說,經典著作閱讀的意義事關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是國家和民族發展要嚴肅對待的事情。經典是在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閱讀之中傳承的結果。如果我們拒絕經典,就是斬斷傳承和自絕文脈,是愧對祖先更愧對后人的莫大罪過。從小的層面說,經典著作作為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凝結著先賢們的智慧和汗水,它如指路明燈,給后人一種向上向善、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它可以啟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凈化心靈。在經典著作中,我們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和先賢近距離接觸,與高人直接交流對話,從中體味和吸納其中蘊藏著的寶貴精神食糧,借助經典的力量充實內涵,提高自身品位。當然,閱讀經典既需要時間,也需要耐性,更需要精力,是慢工出細活的事。
然而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多數人做事情功利性很強,他們關注和閱讀所謂厚黑學、成功學、官場哲學和能帶來一時閱讀快感和趣味的書籍,而對塑造時代精神和個人氣質的經典著作,由于認為其缺少實用價值而被拒絕于閱讀之外;即便是閱讀,也只是喜歡看諸如故事梗概、內容簡介、歷史新編、圖例解讀等淺顯、易讀易記的東西。那么,現代社會到底有多少人愿意真正靜下心來去仔細地揣摩閱讀經典著作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年平均每人讀書64本。上海在中國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13億中國人,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年讀書不到一本。這一本書會是經典著作嗎?太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其讀書狀況如何呢?
為了了解太原市群眾的讀書狀況,了解群眾對名著名作的喜愛程度,我們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問卷調查表,對太原市的一般市民及部分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除年齡、性別、職業、學歷、年讀書數和名著舉例等基本情況外,還分設了“普通讀物”和“經典著作”兩個大欄目,就“讀書的類別”“讀書的方式”“沒讀書的原因”“讀名著的理由”和“不讀名著的理由”五個問題進行了選擇題問答。共有一百余名市民及近百名大學生參與了問卷調查。另外,我們還對書店里的讀書人群讀什么書、讀多少書進行了現場詢問。
調查的結果很難讓人樂觀。200份答卷中,年齡從22歲到75歲,有38%的人一年中沒看過一本書。在62%的回答讀書的人中,年讀書量在5本以下的占到87%;6本到10本占7%,10本到20本占4%,20本以上只占2%,年人均讀書數4本多,而讀經典著作的只占9%。讀書多、讀經典著作的基本上是退休在家的老人,而高學歷和高職位在讀書的數量和質量上并沒有明顯的差異。在“讀書的類別”上,90%以上的人填的是文學類,20%左右的人也填了實用類;在“讀書的方式”上,80%以上的市民還沿用書店購書的方式,多數退休在家的老年人說,“買回自己喜歡的書,坐在家中安安靜靜地看書是一種莫大的享受”。16%左右的年輕人和3%的老年人選擇在網上看書;但到圖書館讀書的人卻寥寥無幾。說到喜愛“經典著作”的理由,78%選擇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綜合能力”,20%的人對“陶冶情操,滋養心靈,完善自我,豐富人生”持肯定回答;也有部分同學將“名人傳記”作為經典書籍填進了讀書單中。對于沒讀書、不讀名著的理由則五花八門,66%的人填的是“沒時間、沒興趣”,21%的人是“網絡普及,信息爆炸,不讀名著也可知天下”,以及“用手機、網絡、電視瀏覽信息代替讀書”,8%的人認為“讀好課本(業務)書,干好分內事,做個本分人”,3%的人認為“名著難懂難消化,耗時費精力,不適合自己閱讀”,只有2 %的人填了“書價過高”和“缺乏讀書氛圍”等。
書店書肆中,老年人多,年輕人少。有人說他“每天有空就讀書,讀書對他而言就像吃飯一樣重要”。年輕的大學生則透露:自己來看看有無考公務員一類的指導書,平時很少閱讀,已經有兩年多沒碰到過雜志以外的書籍了,但每天都會在手機或電腦上瀏覽新聞和網帖??磿I書的家長和中小學生也很多,但調查后我們了解到,喜讀漫畫、故事和《腦筋急轉彎》的小學生居多;青春讀物和武俠小說在中學生中盛行。家庭中,小學生完成作業后,閱讀課外書的比例為45%,初中生為39%,高中生只有16%。他們主要閱讀的是作文書、教輔書和課本,剩下的時間不是用來學鋼琴、學畫畫、學舞蹈、學圍棋,就是被各種輔導班、應試訓練占據著。中小學雖然減負了那么多年,但負擔并沒有真正減輕多少;負擔不僅沒有減輕,還要面對社會上各類輔導班的狂轟濫炸。中學生讀的書大多是教輔書,課外書少之又少,更不用談經典了。他們說,現在學習任務重,基本沒時間看名著。說到閱讀經典著作,在校大學生本該是主力軍,但如今的大學生很少買書,業余時間大都由電腦、手機陪伴,看書就到網絡上免費下載,看的也多是一些言情、奇幻、穿越類小說;90%的學生不看紙質書籍,很少有人去圖書館,名著幾乎不讀。大學生的業余時間雖然很寬裕,且大都能自由支配,但業余時間忙著談戀愛,或者考各種證件作為找工作的敲門磚,根本沒有時間讀書。
歸結我們對經典著作的冷落原因,既有客觀方面的,也有主觀方面的。我們認為,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由于網絡走進千家萬戶,信息化時代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持續多年的“碎片化閱讀”和“輕閱讀”風潮,已讓讀者無法適應大部頭名著;而社會的浮躁、道德的低下、急功近利的誘導、醉生夢死的宣泄,都讓人們以名著名作“不實用”或者不能兌現“社會利益通行證”而加以拒絕。我們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字奇技淫巧泛濫的時代,“讀圖”與“淺讀”,讓文以載道被風花雪月淹沒;網絡的風行,是最容易淹埋真實事物和事物本質的,因為信息、媒介異常發達,所以新東西得以流行和傳染。新潮、流行、時尚是年輕人的追求,喜歡快節奏,浮泛的、虛假的、劣質的、瑣碎的東西得以大量傳播和泛濫,相對傳統經典的東西卻受到抑制;學校里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少,教師缺乏必要的提倡與指導,校園和社會都缺乏讀名著的氣場和氛圍;電視、游戲及通俗讀物的沖擊,使很多人把業余時間花在看電視、玩電子游戲、讀通俗讀物上,放棄了對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社會功名利祿對普通人的壓榨,消解了人們對經典著作功能的認識;家長對學生閱讀經典認識上的白內障,視課外書為閑書,只希望孩子“念好學校里的書”,也助長了不讀經典著作的風氣。endprint
有人質疑,就算我們在看微博、看微信,難道就能改變我們閱讀經典著作的傳統習慣嗎?是什么影響到我們無法深切地感知經典著作帶給我們的魅力呢?主觀原因可歸結為三點:一是心理上拒絕,以為名著難讀難懂難消化,費時耗力氣,所以敬而遠之;二是由于知識結構單一、知識儲備不足,導致了對作品的寫作背景、寫作技巧、語言方式的不了解,從而與名著名作產生了隔閡;三是理解上的障礙,使其對名著名作表達的深刻社會意義、藝術境界和人生追求都缺乏解讀和理解,使其不能全面真正進入作品,更難達到喜愛作品的目的。這也是導致閱讀“去經典化”、經典著作“讀不下去”的罪魁禍首。
當然,經典著作的閱讀不僅僅是讀者的問題,出版方也承擔著相當的責任。一方面是利益的驅動,一方面也迎合了娛樂化消遣化的大眾口味。商家對消費群體的誤導,混亂了我們對生活本質的追求;把負載豐富文化信息的名著閹割成不倫不類的故事讀物,真正的經典被讀者冷落擱置。
調查中有人問:我為什么要讀名著?不讀不也生活得很好嗎?
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認為:“如果把精神成長與軀體成長做個比較的話,軀體的成長更多是受遺傳和基因的影響,個體的精神成長卻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遺傳,而與后天閱讀息息相關。個體的精神發育歷程是整個人類精神發育歷程的縮影。每個個體在精神成長過程中,都要重復祖先經歷的過程。這一重復,是通過閱讀來實現的?!弊鳛閭€體,如果你不愿意成為沒有文化修養、沒有美感、沒有心靈的人,那么毋庸置疑,讀經典著作就是你不斷完善人生、提升生命價值的必修課。
閱讀經典的確是要花費些時間和氣力的,生活在這樣一個節奏快、競爭激烈、壓力大的時代,能靜下心來讀幾本好書,幾乎成了件奢侈的事情。對愛讀書的人來說,屈原的沖天浩問、魯迅的血性風骨感染著我們的心靈;文天祥的丹心氣節、岳飛的英雄壯志升華著我們的人格!總有人在字里行間進行著心靈溝通,在孤獨中探求人文關懷。這是個人之幸,也是民族之幸!
作為一個民族,絕不能成為不讀書的民族。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的復興,擁有一大批復合式綜合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學生是家長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我們的發展方向、教學理念、經濟行為、文化傳承、人才工程等,都要考慮得更長久更寬廣一些,不要只盯著GDP不放,不要一切以實用考試升學為目的;政府、學校和家長都要具備更加長遠的眼光,激勵鼓勵獎勵部屬、圈內、學子、家人多讀書,多讀經典。夯實基礎,形成氛圍,讓讀書蔚然成風,讓有文化軟實力的人成為民族的柱石,國家的棟梁,家長的希望,學習的榜樣。
作 者:王迪琴,本科,太原市群眾藝術館創作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館員職稱。
編 輯:張晴 mail:zqmz0601@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