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勤勞奮進作為一種核心的價值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美國人。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主角就是帶著這一價值觀走向成功的典型代表。關于個人的勤勞奮進如何成為美國的核心價值觀的探討和研究還不是很多。本文從美國的移民文化、宗教信仰、歷史經歷三個角度展開,結合該電影,對勤勞奮進成為美國核心價值觀的原因進行全面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 勤勞奮進 移民文化 宗教信仰 歷史經歷 《當幸福來敲門》
一、引言
眾所周知,美國已經確立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成為許多國家發展的借鑒對象。因此了解美國的優勢地位是如何取得的就顯得格外重要。現在關于這方面的討論,是將其歸結為自由和民主的民族精神和個人勤勞奮進的價值觀所共同形成的。但至于個人的勤勞奮進如何成為美國的核心價值觀,甚至至今還深刻影響著大多數美國人,關于此類的探討還不是很多。美國是個建立在夢想之上的國家:早期移民為了尋求自由之夢而登上美國大陸,清教徒為了擺脫宗教迫害將他們對勤奮的信仰帶到美國,美國獨特的歷史警示美國人民要通過自身奮斗走向成功。威廉姆斯指出勤奮成為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至少有三大原因:早期的美國移民大多來自歐洲的工人階級,他們都懂得勤奮;根據清教倫理,勤奮和成功是緊密相連的,勤奮是一種永恒的救贖;在邊境開荒和西進運動時期,勤奮是團隊生存的必要條件。
電影作為一種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還原了真實的社會文化,體現了不同民族的價值觀。美國電影中傳播的主流價值觀就是被美國主流社會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當幸福來敲門》就是這樣一部優秀的勵志電影,使觀眾得以透視美國文化的特點,從而了解美國的核心價值觀。該影片取材于美國社會一個真實的故事,主角的原型是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納。故事發生在上世紀美國經濟處于低谷的80年代,主角是僅擁有高中學歷的醫療儀器推銷員,但無論如何努力,事業都無起色,昂貴的稅收和房租更加重了他的生活負擔,使其終日陷入生活的困頓。妻子因此離他而去,只有五歲的兒子和他相依為命,成了他繼續努力的精神支柱。他憑借主動和智慧,贏得了一份在證券公司實習的機會,可惜實習的六個月中公司不提供薪水,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他和兒子過上了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日子。但是克里斯通過成功的信念、勤奮積極的態度、超凡的毅力,最終如愿以償地找到幸福——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專家。
克里斯的個人奮斗經歷完美地詮釋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勤勞奮進,而這種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美國的移民文化、宗教信仰、歷史經歷的影響。
二、美國人眼中的“勤奮”
總的來說,美國人從兩個層面上理解“勤奮”這一核心價值觀。首先,面對困境,應該主動努力而非被動等待幫助。大多數美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依靠別人來拯救自己。其次,通過勤勞奮進必能達到成功。作為樂觀的理性主義者,大多數美國人堅信每個人都有掌控自己命運的權利,只要努力發奮,定會實現夢想。克里斯在面臨重重危機的時候,從來都是積極主動,逆勢而上的:投資失敗,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每天奔波于各大醫院,試圖銷售掃描儀以維持生計;妻子離開,他沒有苦苦挽留,而是理解尊重她的選擇,并爭取對兒子的撫養權;房東寡情薄意,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尋找其他的避難所。
貝拉指出勤奮工作不僅是成功的基礎,也是建立自尊心的基礎。在美國,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是他做了什么、擁有什么、實現了什么。因此,失業也顯得異常丟臉和痛苦。盡管克里斯的家庭因為經濟問題不太和睦,但是他和他的妻子都憑借自己的能力同時打幾份工,靠自己的能力送兒子去托兒所,為兒子買生日禮物。離婚后,他的妻子也是為了生計去紐約親戚開的飯店幫忙。這也是他們人窮志不窮,維護自己自尊心的表現。
據調查,當今美國社會,金錢不再是工作的唯一動力,很多人努力工作是為了接受挑戰、建立人脈、擁有權勢、自我成長。僅靠財富帶來不了幸福,只有智慧和品性才能創造幸福。幸福產生在對理想的不斷追求和向往中,而理想的最終實現往往就是幸福的巔峰。克里斯憑借勤奮和智慧,在二十名實習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正式的證券經紀人。電影結尾,他走在匆忙的人流中,因夢想的實現而喜極而泣,他的幸福就在這一刻敲開了他的門。
三、移民文化
著名的美國歷史學家奧斯卡·漢林說過:美國的歷史可以簡單地描述成美國的移民歷史。據研究顯示,美國的土著公民占美國人口不到1%,由此可見,美國的大部分人口由移民構成。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世界各地人民相繼來到美國,其中大部分來自歐洲的移民由于受到經濟壓迫和宗教迫害而逃到美國尋求自由和更好的生活。他們大多來自工人階級,拋棄所有來到美國這片未開墾的土地上,白手起家,靠的只有勤勞奮進。非洲移民在所有移民中是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早期的非洲移民大都是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國當勞力,他們經歷的殘暴和艱難是凡人難以想象的,也正因如此,他們更加懂得勤奮努力的必要性。早期移民遍布美國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美國的制度、文化、習俗等,也重新塑造了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勤勞奮進這一核心價值觀。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81年的美國舊金山,舊金山是美國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由于淘金潮,第一批中國移民到達美國的落腳點就是這里,這就很巧妙地影射了一個發生在重要移民城市的移民后裔的故事。影片的主角克里斯是由黑人演員威爾·史密斯扮演,他繼承了移民到美國的黑人祖先的勤勞刻苦精神。他的窘境也是很大一部分黑人后裔的真實寫照:違章的罰款單、賣不出去的醫療儀器、催稅單和房租都是他所要擔起的生活重擔。房東再三催促,并叫人來刷墻以趕走克里斯,但是克里斯寧愿自己免費幫房東刷墻,以辛勤的勞動保留暫時的居住權利。在克里斯取得在證券公司實習資格的那段時間,他更是日以繼夜地工作,力求打敗其他十九位實習者:別人每天工作九小時,但是他因為生活所迫,只有六小時的工作時間,他甚至不上廁所不喝水,竭盡全力節約時間。在一次試圖追回他被盜的醫療儀器的途中發生了交通事故,肇事者建議他等警察來去醫院檢查,他卻只說了一句:“我需要回去工作。”在實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毅然去賣血維持生計。勤勞奮進的精神在黑人后裔克里斯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endprint
四、宗教信仰
布慶榮(2004)認為美國宗教的核心價值觀來源于清教徒。羅思·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中也指出,美國文化模式的核心是基督教思想影響下的人人平等自由和個人奮斗的價值觀。17世紀,為了擺脫英國的宗教迫害,大批的清教徒離開家園,來到美國,尋求宗教自由。清教思想從新英格蘭地區漸漸傳播到美國各地,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化,其中最受尊重的就是清教徒奉行的勤奮的價值觀。清教徒認為勤奮節儉非常重要,而享樂是不必要的,并把物質財富和上帝的恩賜聯系起來:勤勞奮進是上帝派給人的重大任務,只有通過勤奮才能取悅上帝,才能生存和成功。正如美國早期政治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者自助)。”
電影中克里斯堅信通過努力,定能取悅上帝并成功。 他一直鼓勵妻子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是妻子終究承受不住生活的壓力,選擇逃離。克里斯認為妻子是軟弱的,沒有經得住上帝的考驗。憑著這種信念,他即使沒錢付打的費,還是硬要和偶遇的證券公司高管坐一輛車,借機毛遂自薦,最終取得面試機會。憑著這種信念,他主動找潛在客戶羅賓為自己沒能及時赴約道歉,抓住機會向他推銷退休產品并擴大了自己的交際圈;也是憑著這種信念,他在微弱的燈光下修好了損壞的醫療儀器,成功地賣給了醫院。電影臨近尾聲時,教堂里響起的圣歌唱道:“活得自由就要翻越高山……但是,主啊,請不要把這些山峰移走,而是給予我攀爬的力量,因為你已經向我許諾讓我的夢想成真。”克里斯在這些歌聲中熱淚盈眶,因為這些詞句生動貼切地反映了克里斯的人生經歷。他沒有因困境而抱怨絕望,因為他懂得接受現實;他也絕不放棄,因為他堅信只有憑借努力勤奮才能翻越高山、贏得上帝的青睞。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堅信系統性的、有條不紊的、堅持不懈的工作會使人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而這也是自身實現救贖的標志。對清教徒來說,勤勞奮進是人生的一大目標,勇敢地擔負起努力工作的重責是清教道德準則的一大中心特征。他們還認為財富的積累不僅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象征,還是一種美德,因此,對早期的成功資本家來說,他們的美德還包括勤勞和節儉。將在物質上的成功和宗教信仰聯系起來,努力奮斗就不單純是低層的社會實踐活動,而是人們在生活上的一種追求。清教徒的這一工作準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美國人,也是美國繁榮富強的重要原因之一。
電影中克里斯勤勞奮進雖主要為了謀生,但他的一句“this is part of my life(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貫穿始終,使勤奮也成為了他人生的一種追求和美德。電影將克里斯的經歷分成“搭公車、犯傻、奔跑、實習、付稅和幸福”六個階段,每個階段他都活得很認真,很賣力,直到最后他獲得了在證券公司正式工作的機會,他感嘆道:“這個人生階段就是我的幸福時刻。”
五、歷史經歷
美國歷史雖短,但在追溯美國核心價值觀形成根源的時候卻不容忽視其歷史。美國獨立后,從一片相對荒涼的土地變為強大的工業大國,離不開其人民勤勞奮進的精神。西進運動是美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毫無疑問推進了美國的發展。西進運動期間大量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徙,希望在西部得到土地,過更好的生活。其中有北部的投機商、南部的奴隸主,但大部分還是為了謀生的貧苦拓荒者。他們物資匱乏,到達西部后,政府也沒有給予任何幫助。簡陋的住宿、惡劣的氣候、無法預測的危險導致很多拓荒者染上不能治愈的疾病甚至死亡。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全力以赴,堅持到達目的地。這種精神一直延續到當今美國人的性格特點中,美國被稱為是“車輪上的國家”,因為他們從不滿足于現狀,總是努力拼搏,建設更好的生活。在當時,人們堅信個人的勤勞奮進能改變人生,先前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在西進運動中毫無作用。蘇立昌認為,不像在歐洲,貴族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美國人靠物質財富的積累顯示自身的社會地位。從西進運動這一歷史事件,不難看出早期的拓荒者憑借他們的勤奮使未開墾的自然資源變成物質財產,促進了美國的發展。
電影中,克里斯曾自嘲說自己小時候歷史都考A的,本以為自己會像歷史書中的大人物一樣成功,結果卻事與愿違。當克里斯站在大公司門口,看著大家臉上的微笑的時候,他不禁問道:“Why couldnt I look like that(我為什么不能這樣)”?一句話道破他對現狀的不滿,也為后來他努力改變命運埋下伏筆。在他因為稅務問題被拘留一夜,第二天一大早跑去面試的時候,他告訴面試官:“If I dont know, I will find the answer(如果我不懂,我會努力找到答案)”。這表明無論現狀如何,克里斯都會通過拼搏和努力改變現狀、達到目標。克里斯最后的成功也印證了美國人的成功可以僅靠個人努力,和家庭背景無關。
1776年7月4日,托馬斯·杰斐遜在《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中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具有不可剝奪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人人平等的原則以政治綱領的形式作為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在1980年代的美國,種族隔離徹底被取締,種族沖突也得到緩和。
電影中的證券公司是這些積極的歷史成果的體現,因為它給予克里斯的機會和幫助是美國社會強調自由平等精神的體現。當克里斯問進該公司是否需要大學文憑的時候,主管告訴他有很好的數學天賦和溝通能力即可,這為克里斯點燃了希望。該公司所提供的實習生機會是不分種族、性別和年齡的;公司的領導將自己和克里斯放在平等的地位,即使是公司的高管,借了錢也如數還給克里斯。這種平等給克里斯依靠勤奮實現夢想提供了可能。
六、結語
勤奮作為美國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美國的移民文化、宗教信仰和歷史經歷密不可分,這通過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主人公克里斯的人生經歷完美地演繹了美國強調的個人奮斗,再一次實證了勤勞奮進的核心價值觀,也如同其他的勵志影片一樣激勵著美國人憑著正確的自我認識和定位,通過勤勞奮進,自立自強地奮斗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種價值觀對美國的發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值得其他國家借鑒和學習。雖然勤勞奮進, 走向成功的理念在美國新的社會環境中受到過質疑,但作為一種核心的價值觀,它的地位和對廣大美國人民的影響始終不會改變。本文建議各國在追求民主自由的同時, 要尤其注重和學習美國勤勞奮進的優良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Ruth Benedict. Patterns of Culture [M]. New York: Mariner Books, 1934.
[2] Williams,R.M.Jr. American Values-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M].New York: Knopf, PP, 1970, p. 452-502.
[3] Bellah, R.N., R. Madsen, W.G. Sullivan, A. Swidler, and S.M. Tipton. Habits of the Heart[M].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4] 布慶榮. 評美國的價值觀[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5] 馬君.論新教倫理中的職業精神.[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7(2).
[6] 蘇立昌.美國社會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作 者:諸葛文嬋,溫州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和教育。
編 輯: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