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升 丁威
摘 要:狄更斯是杰出的社會諷刺小說家,其作品對知識分子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對作家、教師等形象進行了生動刻畫。大衛·科波菲爾是勇于進取、百折不回的作家,查爾斯·代爾那是狄更斯筆下仁慈博愛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現實的社會意義和精湛的諷刺風格為英國學院派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學院派小說 查爾斯·狄更斯 諷刺 知識分子
一、前言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19世紀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知識分子形象,如《大衛·科波菲爾》中勇于進取、百折不回的作家大衛,《雙城記》中仁慈博愛的代爾那等。這些鮮活生動的知識分子形象令人難以忘懷。正如福斯特(E.M.Forster)在《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1927)中指出的,“狄更斯創作的易于被我們識別的各種類型的、漫畫式的人物,其所產生的效果既不枯燥乏味,又顯現人性的深度,即使他們所在的那本小說會銷聲匿跡,他們仍然不被人遺忘。” 狄更斯對知識分子形象的刻畫與關注無疑對英國學院派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大衛·科波菲爾》:勇于進取、百折不回的作家
《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1850)為我們展開了一幅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生活的巨幅風俗畫卷,維多利亞社會的政治制度、法律系統、經濟階層、教育方法等等的幾乎任何弊端都盡收狄更斯筆底。作者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大衛這個樂于進取、奮發向上的人物形象,同時也表達了他的正義定將得到伸張、人道主義必然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態度。
大衛代表著高尚、誠實和善良,憑著百折不回的毅力終于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人生的道路上不管處于怎樣污濁惡劣的環境,經歷怎樣的磨難,不管與怎樣道德低下的人在一起,大衛始終保持著善良的本性。相反,希普則是卑鄙、虛假和狠毒的化身。他是一個令人厭惡和偽善的人,費盡心機想霸占威克菲爾先生的事務所,還想強迫艾妮斯與他結婚,最終卻失去了一切。在這一美一丑的對比中,我們看到了美被贊揚、歌頌,丑被唾棄、譴責。希普雖說是一個令人憎惡的反面人物,但也是值得同情、值得悲憫的。他陰險卑劣性格的形成也不完全是他個人的原因,這里面摻雜了很多社會因素。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正常健康的人性被壓抑、被扭曲。無數出身卑微的人因冷酷的現實而喪失了天性中的真和善,希普就是其中一個。反復凸顯的自命卑微實則反映出很多低層青年在個人奮斗中泯滅人性的普遍現象。
在大衛成長過程中,有一位重要的女性值得讀者特別關注,她就是律師威克菲爾的女兒艾妮斯。姨婆收養大衛后,把他送進了坎特布雷的學校,讓他寄宿在威克菲爾先生的家里。艾妮斯是狄更斯著力刻畫的一個完美女性形象,她身上綻放著女性耀眼的光彩。無論容貌、品德、學識、思想,艾妮斯幾乎都無可挑剔。她是大衛的精神依托,大衛的美麗天使。在大衛飽受挫折的時候,是她始終支持著大衛,幫大衛走出了生活的陰霾;她是大衛人性中愛的完善者。大衛在困境中奮發向上,刻苦努力并最終成為著名作家,也同時獲得了美滿的幸福生活。最終,艾妮斯和大衛終成眷屬,如人所愿。艾妮斯最后與大衛的結合,也反映出了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托馬斯·哈代在《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1895)中也同樣刻畫了一個出身低微、勤奮好學的知識分子裘德,“這部關于青年學者勤奮好學,卻無法實現學業夢想的小說讀來催人淚下,主人公令人同情。” 裘德悲劇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他和蘇的結合引起了眾人的非議和不滿,兩人只好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裘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為自己的理想頑強地奮斗,一心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學者或大主教,但他的求學之路顯然沒有大衛那樣幸運,如果蘇也能像艾妮斯一樣知書達理,裘德的求學夢想也許就能實現吧。《大衛·科波菲爾》中的克萊拉·科波菲爾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形象。她是大衛的母親。她有知識有學問,可以自己教育大衛,但她的命運很悲慘,結婚才一年丈夫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冷酷、貪婪、殘暴,她最后凄慘地死去,竟沒能與相依為命的兒子見上最后一面。
三、《雙城記》:仁慈博愛的知識分子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1859)中的法語教師查爾斯·代爾那是狄更斯筆下一位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他是封建貴族埃弗瑞蒙德兄弟的侄子,正直、豁達,為自己家族過去的罪惡深感痛苦,由于厭惡叔父的飛揚跋扈,主動放棄貴族特權,獨身來到英國隱姓埋名自食其力。代爾那與自己的貴族家庭聯系并不緊密,但是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代爾那為了營救老管家而只身冒險返回法國時,因為自己貴族埃弗瑞蒙德家族的出身而立即被雅各賓派逮捕。卡爾登深愛著路茜,甘愿為她犧牲一切,為了使路茜不失去丈夫而替代爾那受死。
在《雙城記》中,代爾那、卡爾登和律師史曲勒孚都愛上了路茜,但表達愛情的方式卻不同。卡爾登的愛是真誠的,但他自知配不上路茜,不能給她帶來幸福。因此,雖然向路茜表達了愛情,卻并不指望得到回報,只是讓她知道,他愛過她,并愿為她獻出自己的一切。代爾那相貌英俊,舉止文雅,為人真誠嚴謹,待人客氣有禮。他與路茜在患難中相遇,深深地為她的美貌與善良所吸引,一往情深。但他并不把自己的感情強加于人,他愿意耐心等候,一直到路茜自己也有了這個愿望的時候,向她表白自己的愛慕之情。在舉行婚禮的那個早上,代爾那單獨向馬奈特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為了女兒的幸福,馬奈特寬容地同意了他們的婚事。而史曲勒孚則是自高自大地向路茜宣布了自己的愛情。他認為自己的經濟、社會地位都比路茜優越,向她求婚是對她的恩惠。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反映了三種不同的道德品質:卡爾登的利他、代爾那的高尚、史曲勒孚的自私。因而結局也就不同:卡爾登得到了路茜始終不渝的友誼,代爾那得到了路茜的愛,而史曲勒孚得到的則是斷然的回絕。這里,狄更斯顯然對知識分子的代表代爾那和卡爾登的大度和真誠進行了贊揚;而對律師史曲勒孚的膚淺和勢力進行了批判。狄更斯在作品中對知識分子的描寫反映了他對當時知識分子的深刻理解。他希望貴族階級都像代爾那一樣仁慈善良,主動放棄貴族特權,廢除不人道的暴政,這樣將會緩和已經尖銳的社會矛盾,避免一場浩劫;而不要像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一樣,濫用特權、暴虐無道、激化矛盾,導致人民革命的爆發。endprint
狄更斯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體現出了他對知識分子的態度。他筆下的知識分子一般都有著一顆博愛的心,同時非常上進,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他作品中的知識分子形象對英國學院派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金斯利·艾米斯的《幸運的吉姆》(Lucky Jim,1954)中的吉姆和戴維·洛奇《小世界》(Small World,1984)里面的珀斯都是很好的例證。艾米斯作品中的吉姆同代爾那有著相似的性格。吉姆是一個大學教師,行為不羈、無助、滑稽地抗拒所謂的正統人物或是藝術。當讀者看到吉姆時就好像看到自己,人們從吉姆身上欣喜地發現使讀者精神為之振奮的東西。他是一個象征,是一個原型人物,存在于不同年代永不停息的沖突中。另外,洛奇在《小世界》里刻畫的珀斯也是一個天真的學者,他同代爾那一樣,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愛情。
狄更斯是繼斯威夫特和菲爾丁之后英國文壇上又一位杰出的諷刺家。他的幽默諷刺使讀者可以用輕松的、幽默的態度看待丑陋的現象。盡管他的幽默感和樂觀精神在后期的作品中有所減弱,但詼諧幽默的諷刺仍是其作品的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在英國學院派小說中得以繼承和發展。例如金斯利·艾米斯、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和戴維·洛奇為代表的當代英國學院小說,繼承了英國喜劇小說的諷刺傳統,在現實主義的敘述框架中蘊含著逗人的幽默和辛辣的諷刺。《幸運的吉姆》《歷史人物》和《小世界》都是很好的例子。布雷德伯里認為喜劇小說是所有表達形式中的最佳者;同樣,洛奇在其校園小說中把傳奇故事、神秘懸念、幽默諷刺、滑稽鬧劇、哲理主題等各種因素混雜在一起,形成了后現代拼貼畫一般的藝術效果;“拜厄特的《占有》中對當代歐美學者以及學術體制腐敗與黑暗的揭露和犀利批評也繼承并發展了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一貫的諷刺傳統。” 因此,狄更斯的小說創作對英國第二代學院派小說家的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
四、結語
狄更斯是杰出的社會諷刺小說家,其作品既有對上流社會腐朽生活的批判、對英國統治者明爭暗斗和昏庸無能的諷刺,又飽含對下層人民貧苦生活的同情;與此同時,狄更斯的作品對知識分子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對作家、教師等形象進行了生動刻畫。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現實的社會意義和精湛的諷刺風格為20世紀初期英國學院派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愛·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朱乃長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2] 張榮升.小說家的批評和批評家的小說[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3.
[3] 丁威.現實主義與實驗主義的兼收并蓄——評拜厄特學院派小說《占有》的寫作特色[J].山花,2013(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英國學院派小說的諷刺傳統及其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12534 106)和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英語國家學院派小說研究” (13C061)階段性成果
作 者:張榮升,文學碩士,牡丹江師范學院西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丁威,文學碩士,牡丹江師范學院西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編 輯:張晴 mail:zqmz0601@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