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可彰
谷維素治療頻發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療效觀察
藍可彰
目的 探討谷維素治療頻發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58例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給予口服谷維素連續應用15d;對照組給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連續應用7 d后,減少劑量維持治療。療程結束后隨訪3個月,觀察記錄TIA發作情況、藥物不良反應、近期發生腦梗死情況,檢測血小板計數和出凝血時間。根據臨床癥狀評價療效。結果 隨訪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3.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谷維素治療頻發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效果顯著。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谷維素;療效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由于腦動脈一過性供血不足,引起相應腦組織暫時性功能障礙。其傳統定義為大腦缺血導致神經功能缺損,24h內癥狀完全消失,神經功能可恢復正常。最近美國TIA研究小組提出新定義[1]:TIA是由局灶性腦或視網膜缺血所致短暫的神經功能缺損,臨床癥狀一般不超過1h,尚無腦梗死的證據。24h內TIA發作次數>2次者定義為頻發性TIA[2]。有研究表明,TIA發作后,90d內卒中的發生率為10.5%,各種嚴重血管事件(腦卒中、心肌梗死、死亡和TIA復發)的發生率為25.1%。而90 d內發生腦卒中的患者中,有一半出現在TIA發作后最初的48d內。相關研究表明,未經治療的TIA患者,有1/3發展成為腦梗死,1/3反復發作,1/3可自行緩解[3]。有效防治TIA,對預防腦梗死、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有重要意義。由于目前TIA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以抗凝治療為主,療效并不顯著,因此探討TIA新的治療方法,提高其的治療效果,意義重大。筆者從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對29例就診的TIA患者采用谷維素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頻發性TIA診斷標準[4];無出血性、潰瘍性疾病等,肝腎功能正常,血小板計數及出凝血時間正常。排除標準:排除體位性低血壓、局灶性癲癇發作、梅尼埃綜合征、青光眼等可能引起眩暈、失明等癥狀的疾病。
1.2 一般資料 將58例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各29例,其中,治療組中男18例,女11例,中位年齡58.6歲;頸內動脈TIA 18例(單癱或偏癱,伴或不伴偏身感覺障礙者11例,單眼失明以及黑朦者7例),椎-基底動脈TIA 11例(共濟失調2例,眩暈8例,言語障礙1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0例,中位年齡57.8歲;頸內動脈TIA 19例(單癱或偏癱,伴或不伴偏身感覺障礙者13例,單眼失明以及黑朦者6例),椎-基底動脈TIA 10例(共濟失調1例,眩暈8例,言語障礙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神經功能缺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給予口服谷維素50mg,3次/d,連續應用15d;對照組給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300mg,1次/d,連續應用7d后,減少量為100mg,1次/d,維持治療。全部患者在用藥前后均行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潛血、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經顱多普勒超聲等檢查,并觀察有無過敏、胃腸道反應、皮膚黏膜出血、血小板減少及其他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定標準 經治療后,隨訪3個月,按以下標準進行療效評價[5]:顯效:TIA無發作;有效:TIA發作次數較治療前有明顯減少,持續時間較短;無效:TIA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無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秩和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經統計學檢驗,治療組治愈率、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隨訪結束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8.6%,經統計學檢驗,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尤其是顯效率優勢更明顯(表1)。對照組無效患者12例中,有4例患者出現進展性腦梗死,經治療后2例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正常,1例患者肢體功能部分恢復,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治療組未發生腦梗死現象。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2例患者出現胃部不適現象,給予促進胃腸蠕動治療后,順利完成治療。對照組有5例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進行保護胃黏膜治療后,可堅持完成療程治療。無皮膚黏膜瘀斑、瘀點等出血傾向。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和多發病。傳統認為其發病機制可能與微血栓形成、腦血流動力學改變、腦血管痙攣有關[6]。由于TIA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無特效療法,以抗凝治療為主,療效欠佳。筆者認為,TIA的發作可能與腦血管痙攣關系更為密切:①有研究表明,腦血流中斷后4~6min內發生不可逆腦損害,隨后經數分鐘過度到生物學死亡[7]。而TIA發作時間超過6min患者,24h內神經功能可完全恢復,未遺留神經功能缺損,說明TIA發作時,腦血管尚未完全堵塞,腦血流沒有完全中斷。②TIA發病突然、進展快、歷時短,而血栓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TIA的癥狀特點與血管痙攣更加符合。有研究表明,超過1h的TIA不足15%[8]。③杜大勇等[9]對164例TIA患者進行了全腦血管造影檢查,結果顯示:陰性53例(32.3%)、動脈粥樣硬化性改變23例(14.0%)、狹窄和閉塞84例(51.2%)、非動脈硬化性改變(煙霧病)4例(2.4%),說明腦血管正常者也可能會發生TIA,這與微血栓形成、腦血流動力學改變學說不相符。④腦血管壁上有大量的單胺能、膽堿能和多種肽能神經纖維分布以及5-HT神經分布[10],極易發生痙攣。當腦血管發生痙攣時,出現腦供血不足,相應腦組織出現功能障礙,導致TIA的發生;當腦血管痙攣解除后,腦供血恢復正常,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消失,TIA發作結束。有研究表明,后循環TIA與椎基底動脈的痙攣有關[11]。腦血管痙攣,與血管上的自主神經調節功能紊亂有關。當血管受到某種刺激如灌注壓波動時,由于自主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導致腦血管痙攣,引起腦供血不足,從而出現相應的腦組織功能障礙。
谷維素是從米糠油中提取的一種維生素類藥物,臨床用于治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具有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作用[12]。使用谷維素治療,通過調節自主神經,使血管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得到糾正,腦血管痙攣得到解除,從而達到防治TIA的作用。相關報道表明,谷維素能夠治療心絞痛[13]、偏頭痛[14],可能與解除血管痙攣有關。谷維素有胃腸道不良反應,但癥狀輕微,能完成療程治療。該療法簡單,藥源廣泛,費用低廉,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 Moomen G,Delcourt C,Lievens I,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 new definition[J].Rev Med Liege,2004(59):281-285.
[2] 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73-173.
[3] 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5-158.
[4]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5] 李玉娟,張培榮.奧扎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30例頻發性TIA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17):142-143.
[6] 劉小紅.奧扎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頻發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3):135-136.
[7] 劉玉宗.強化急救措施訓練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J].甘肅科技縱橫,2009,38(5):187-188.
[8] 戚小昆.TIA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雜志,2006, 7(6):210-212.
[9] 杜大勇,許航,張東菊,等164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全腦血管造影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內科版),2008,5(4):49-50.
[10] 羅祖明,董佑忠,彭國光.腦血管疾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1-31.
[11] 張致身.人腦血管解剖與臨床[M].2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57-158.
[12] 張茜君,宋澄清.谷維素臨床新用途[J].中外醫學研究,2010, 8(2):71-72.
[13] 楊躍廣.谷維素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 8(37):142-143.
[14] 莫偉強,王妍.谷維素大劑量頓服治療偏頭痛的療效觀察[J].山東醫學,2009,49(1):60-60.
R743.31
A
1673-5846(2014)06-0053-02
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縣中醫院,廣西來賓 54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