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凌 畢仕穎
不合格血液檢驗標本的原因研究
張翔凌 畢仕穎
目的 探討造成血液檢測不合格標本的主要原因,完善血檢方法,提高血液檢測的總體質量。方法 選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所采集院內血液檢驗標本共9 800份,對其進行標準化比對分析,對不合格血檢樣本做重點記錄,總結問題所在。結果 9 800份院內血液檢測樣本中共發現217份不合格,不合格率為2.2%。存在溶血現象、抗凝血樣本中存在小塊血凝或發生局部凝血現象、血液采集容器選取不正確、采血量高于或低于額度標準,這4點是造成血液檢測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還有血液樣本送檢時間間隔過長、血液存在脂濁現象、樣本報告結果不全面、血液采集位置不正確、血檢報告與血檢患者不符等。結論 血檢是一項常規性檢查,但幾乎所有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均以血檢報告為依據,所以確保血檢樣本的準確性是保證院內工作、醫生履行醫療職能、醫院保證治療質量的基礎,建立完善的血液檢標準和制度十分必要。
血液檢測;血液檢查標本;合格率;原因研究
血液檢測是醫院的基礎檢測之一,也是患者常規性身體檢測的一部分。血液檢測可以對病毒性疾病、懷孕、血管疾病、部分癌癥等進行診斷,為臨床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雖然血液檢查的操作與檢測均十分簡單,但由于檢測前、中、后三期醫護人員會出現不可預見的操作失誤,以至血液檢測結果不夠準確、全面,這部分血檢標本稱為不合格標本[1]。不合格血檢樣本的出現不僅使患者對醫院造成誤解與不信任,更對患者的治療過程、方法、結果等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使醫院無法履行治病救人的義務。本文以院內常規性血液檢測過程中存在的可造成血檢樣本不合格的諸多因素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間進行血液檢測者的資料以及回饋意見,在14 214份檢測結果中隨機選取9 800份進行研究,其中男5 731例,女4 069例;年齡最大89歲,最小9歲,平均年齡為(41.9±1.1)歲;均符合一般隨機性標準,選取檔案室入庫資料、血液檢測以及分析均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研究過程符合普查一般規律,內容包括血液檢測不合格樣本成因,院內采血一般流程、血液采集以及檢測規范、血液采集管理規范等,從而總結出造成血液檢測標本不合格的原因。
1.2 研究方法 全部樣本均在標準采血模式下進行,并進行嚴格的血樣采集和檢測結果歸檔,全程均由有一年以上采血及血檢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進行操作,確保采血及驗血過程的嚴格性[2]。血檢的質量檢查分為三個階段,即采血、驗血和結果。采血時應對患者地檢驗內容、姓名、采血部位等做詳細整理,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采血管,將采血樣本與采血者檔案放置于同一檔案袋。正確分配檔案,建立單人單份的建檔管理模式,送至血液檢測科。驗血采用院內標準驗血工作流程,由專職人員進行血液檢驗,確保整個檢驗過程的標準性、正確性。并對每1份血檢結果進行仔細核對,嚴格對照院內統一標準。遇到不合格的血液檢測標本應進行錯誤建檔,詳細記錄出現不合格標本的日期、患者姓名、樣本不合格之處、造成樣本不合格的原因,將不合格血檢標本單獨歸入檔案室。最后將血液檢測樣本交給患者,全程要做到血檢檔案始終緊跟患者資料,交遞血檢結果時應逐一核對患者姓名,避免弄錯[3]。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標準統計軟件SPSS 13.0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與χ2檢驗進行研究數據的檢測,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的9 800份血液檢測樣本,均來自我院最近兩年內所進行血檢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不合格樣本共發現217份,不合格率為2.2%,在本地區血液錯誤率的標準范圍內。根據調查造成血檢樣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血液樣本存在溶血現象、抗凝血樣本中存在小塊血凝或發生局部凝血現象、血液采集容器選取不正確、采血量高于或低于額度標準,這4點是造成血樣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占總比例的89.9%。其他原因還有血液樣本送檢時間間隔過長、血液存在脂濁現象、樣本報告結果不全面、血液采集位置不正確(表1)。

表1 217份血液檢測不合格樣本造成因素分析(n,%)
由表1可知,采血量不標準是造成血檢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在采血工作中應重點培訓采血工作者對這方面的工作技巧,制訂相關標準,加強監管控制。另外院內采血與血檢間隔時間過長也是常見問題,應建立采血通道,加強血液樣本送達的實效性;還要加強對抗凝血樣本的處理,保持血液樣本的抗凝狀態,有助于提升血檢質量以及對部分疾病的診斷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造成院內血液檢測樣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血液采集量不標準、抗凝血樣本出現問題等。根據臨床資料分析,造成這些因素出現的原因主要由于采血人員操作不標準,醫院對于不同患者的血液采集標準尚無特殊規定[4],從而造成采血量較少。另外醫護人員缺少責任心、采血技能不夠嫻熟、醫院缺少健全的采血監管制度也是造成不合格血檢樣本的原因。
為了降低采血標本的不合格率就需要從人員培訓和管理制度兩個方面入手:①人員培訓:加強對醫護人員采血操作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建立問責制度,加強醫護人員的責任感。不定期進行醫護人員醫德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對醫療護理的認識,加強其對患者的責任感;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從采血期、驗血期以及結果期建立監督制度。采血期對采血人員的標準操作進行監督和規范,包括基本按壓、消毒、換針、抽血等,尤其要對患者檔案與抽血樣本進行合并處理后送至血液檢驗科。血液檢驗科室內必須由3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操作,并且配備1名指導和監督醫生,對檔案歸檔、血檢操作等內容進行監管,且核對驗血者與血液標本是否一致。結果要通過院內統一標準檢測,當發現不合格樣本應及時將血檢樣本送回,并重新檢測[5]。對不合格血檢樣本進行統一歸檔,不定期總結錯誤發生原因,及時改正。另外本院近期發生幾次樣本與檢測者不相符的情況,在完善管理制度后杜絕了此類情況再次發生。醫院應建立長期、穩定的血液轉送通道,確保血液樣本能夠及時準確送達,以周檢或月檢的形式進行采血工作檢驗,制訂考核制度,增加醫護人員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
綜上所述,血檢是一項常規性檢查,但幾乎所有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均以血檢報告為依據,所以確保血檢樣本的準確性是保證院內工作、醫生履行醫療職能、醫院保證治療質量的基礎,建立完善的血檢標準和制度十分必要。
[1] 凌俠,李健,王衍晶,等.Sysmex血細胞分析儀檢測中血小板參數不顯示的原因分析[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1, 19(4):210-217.
[2] 史梅,黃蓓蓓,夏麗霞,等.神經內科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15(10):285-288.
[3] 江洪.醫院血液檢驗標本不合格的原因研究[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2,16(5):214-219.
[4] 李志云,鄒文霞,鄧慧升,等.檢驗科不合格標本拒收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3(24):182-188.
[5] 孫竹蘭,柳月金,徐文敏,等.產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0,12(5):248-252.
R446.11
A
1673-5846(2014)06-0181-02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輸血科,云南昆明 650032
張翔凌(1963.9-),大學專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血液。Tel:18787092515